有償碳排放 大陸試點模式可借鏡
大陸採「試點」方式推行有償碳排放,再將試點的成功模式推展至全國。圖爲杭州零排放、零污染的純電動公交車,已成爲城市的亮麗風景線。(新華社)
爲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臺灣正積極規畫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勤業衆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表示,爲強化臺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和競爭力,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臺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着重於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另外,在建立碳交易機制方面,可以參考大陸的發展經驗。
爲建立有償碳排放的觀念,激發企業主動減少碳排的意識,國際間常見徵收碳費或實施碳交易機制。陳文孝表示,大陸推行新政策或建立新制度,多采「試點」方式進行,將新政帶來的可能衝擊與影響限縮在特定的地域或產業,待累積經驗調整政策後,再將試點成功模式推展至全國。
以8個試點省市中的廣東省爲例,2013年首先將省內「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及造紙」6大高耗能產業納入當地碳排放交易市場,總計覆蓋了全廣東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在碳排放配額方面,則是採用免費配給與有償發放相結合的制度,企業可以從主管機關免費獲得一部份碳排放額度,但不足部分則需付費購買,藉此讓企業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進而提高企業主動減碳的意識。
據廣東省官方統計,碳交易制度運行以來,超過80%的試點企業主動實施節能減碳的技術改造,與沒有碳市場相比,實施碳交易政策使試點產業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果提升約10%。
陳文孝認爲,臺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須從上到下全民積極共同參與,不論是徵收碳費,或是實施碳交易機制,只有先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才能激發企業減排的內在動機。
在碳交易制度方面,陳文孝建議,爲避免有償排放制度在導入初期影響面過大,臺灣未來也可循國際與大陸的漸進模式,針對高碳排放量的能源產業優先實施有償排放機制,雖然不可避免轉型過程中影響整體能源政策與物價波動,但面對國際潮流大勢,臺灣已經沒有蹉跎觀望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