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A+H”龍頭新老交替完成

創板開板以來,有一批熟悉的“新生”,它們就是來自港交所的醫療公司,港交所創新藥研發和高端醫療器械公司先後登陸科創板。這些港股公司的迴歸,一方面是“眼紅A股市場醫療行業的高估值;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給優秀的醫療公司提供成長的舞臺

而港股也不甘示弱,此前國內優秀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先後放棄港股選擇美股上市,“刺激”了港股在2018年發起IPO改革,放開了“同股不同權”這一曾經引起激烈爭議制度,也迎來了一波國內公司港股上市潮。隨着小米、阿里巴巴等公司紛紛登陸港股,不僅使其增加了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更促使港股進一步改革上市制度,在經濟結構轉型浪潮下,新興的科技、醫療公司對港股市場情有獨鍾。

2018年至2020年,港股新上市企業數量雖然逐年下降,但IPO募資額卻連創歷史新高,其中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佔比近半,多集中在信息技術醫藥生物教育服務等新經濟領域,成爲推動港股IPO熱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A股也迎來IPO融資規模新高,2020年以來A股上市及掛牌新股(含新三板)已經突破396家,較2019年增長95.07%;總融資規模超過4725億元,較2019年增長86.39%。

正是港股和A股市場爲新經濟行業打開資本大門,進一步促進了這些公司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在醫療行業,“A+H”的代表從早期的白雲山上海醫藥等老牌藥企,變爲以藥明康德康希諾爲代表的研發型藥企,甚至未盈利的創新藥公司更積極衝擊“A+H”。

“A+H”股數量增多,使港股與A股聯動性日趨增強,港股大漲時也會對A股的行業起到映射作用,甚至港股行業上漲往往會帶動A股相關行業公司股價上行。而A股颳起的分拆上市風,也成爲兩地市場緊密聯繫的又一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