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太陽能春天不遠了

文/鄭威

歐洲過去是最大市場,但裝置量已進入衰退期,讓太陽能產業真的變「慘」業。

所幸日本311地震中國領導人對於環保的要求,震出替代能源的需求;同時,中國「光伏國八條」更是限制未來新增產業的關鍵,有望讓產業秩序大幅好轉;國內業者指出,太陽能供需平衡的時間點就在明年。

在日本廣爲流傳的「杜鵑不啼」的故事,敘述三位日本戰國英雄在個性上的差異,後來說出「杜鵑如果不啼,就等到牠們啼」的德川家康,最終靠着這種忍耐,等到統一日本大業機會

而故事隱含的啓示就是,除非是基因突變,或是生病的杜鵑,否則依杜鵑的習性,早晚勢必鳴啼,在投資的世界也是,趨勢仍舊是趨勢,最後該來的還是會來到你我的身邊。

太陽能仍是長線趨勢

科技泡沫前,光纖股被視爲未來投資大趨勢,雖然後來光纖市場不如預期發展迅速,廠商間的競爭劇烈,造成泡沫吹破,但這幾年隨着網路流量的持續攀升,光纖需求再度被重視,現在已沒有人會去認爲光纖產業是個泡沫。

相同的,太陽能業曾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前,遇到高油價氣候變遷問題,產業盛世達到高峰,當年茂迪、益通都曾坐上千元寶座,不過也因爲產業看似一片大好,不少與太陽能無關的公司,也紛紛跳下來投資太陽能,造成產業過度投資,再度重蹈光纖股泡沫覆轍,近一年來,甚至掀起規模不小的倒閉潮。

經過了產業大殺戮,就連原來有「富爸爸」臺積電的茂迪,因爲虧損金額龐大,迫使臺積電去年中表示,持有二成股權的茂迪股票轉爲金融性投資,隨時尋求出脫的機會,讓市場更以爲太陽能產業完蛋了。不過,臺積電持有茂迪的閉鎖期已在去年底結束,至今卻遲遲未賣出手上任何一張持股,究竟爲哪樁?

事實上,過去太陽能產業最大的問題除了大量供給持續涌入外,另一個問題在於過去最大的買家─歐洲(二○一二年佔產業需求約六成),受到歐債風暴影響,各國緊縮財政預算外,而且經過長年太陽能電廠投資後,亦已達到該有的建置進度,因而出現需求急凍。

產業主要研調機構solarbuzz資料顯示,過去德、法、英、義四國大力支撐產業需求下,歐洲一向就是太陽能模組的最大買家,不過,今年的需求卻大幅減少。

德國需求更是直接對半砍,預估今年歐洲佔全球需求比重從去年的六成,降至今年二七%,再加上中國領導人換屆、政府補助政策截止、北半球冬季等因素影響下,第一季全球需求僅剩六至七GW,相對而言,電池的供給每季達九至十GW,成爲近年來產業最慘淡的一季。

不過,歐洲的需求雖然已轉爲衰退,但卻有兩大國家悄悄力挺太陽能。其中,日本自從三一一地震後,能源政策大幅轉變,核能停用下,核電發電比重從一三%驟降至二○一二年的二.一%,反觀太陽能裝置量從不到一.五GW,大幅增加至二.九GW,今年預估更衝上七GW,成爲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採購國。

中、日撐起大半市場

而中國太陽能市場就更戲劇性。上半年市場緊盯歐洲對於中國祭出的反托拉斯法案,認爲將是壓垮中國太陽能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先探週刊》已提前在一七三三期「轉機股繳出好成績」一文指出,中國官方態度的轉變,可望讓產業成爲本季最大的轉機族羣

其中關鍵在於中國新領導人對於環保的重視更甚過往。

首先,國務院在本月(七月中先放出風聲)先發布「國家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關於開展分散式光伏發電金融支援試點工作的通知」,表示增加對於較小型太陽能發電廠的支援,用來扶植日前已出爐的一八個分佈式太陽能示範區,如此一來,已證實中國對於太陽能產業的態度已大幅轉變。

更動見觀瞻的是,發改委在八月底亦公佈「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將分佈式太陽能上網電價補助由○.三五元/度上調至○.四元,希望達成二○一五年前至少裝機三五GW的目標;也就是說,明、後年中國需求至少平均還有一○至一一GW,撐着整個太陽能需求往前的動力。

因此,法人預估今年中國市場裝置量將達八至九GW,首次成爲全球太陽能裝置需求最大國家,加上全球今年需求有望達三五至三七GW,及下半年爲傳統旺季,預估會有二○至二二GW的需求。

反觀有效供給每季約十GW(全年約三八至四○GW供給),因此,今年第三季至第四季初,太陽能產業將是近二至三年來第一次單季接近供需平衡的時點

此外,雖然歐洲市場需求持續衰退,造成歐洲市場對於太陽能產業的影響力已大大不如以往,但日本、中國、美國,甚至印度、東南亞、拉丁美洲亦陸續推出太陽能補助政策,預估明年的需求有望達四○至四二GW,若供給不大增的預期確認,明年太陽能市場更有望確立爲轉機年,因此,太陽能的供給將是明年景氣最需要留意的因素。

而全球最大產能就是中國,中國在太陽能產業不論是矽晶圓、電池、模組都是最大供給者,約佔產業整體供給約五五至六五%,中國官方或業者擴廠的態度對於產業秩序變化尤其關鍵,而八月底工信部起草的「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光伏國八條)」,更有可能是產業秩序全面翻轉的重要轉折。(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