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譜怪波竟是二乙基黃 食藥署「帥柯南」揪毒豆乾案外案

食藥署研檢組摻僞及不法藥物技正銘志博士。(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專訪

近年來劣油毒豆乾等食安事件層出不窮,民衆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到底吃下哪些「毒」?但許多不肖業者爲了降低成本,往往會使用不明的非法添加物,增加檢驗難度。每當檢驗卡關時,問題產品就會被送往食藥署4樓的秘密基地做最終剖析,他們被署內同仁暱稱爲「柯南小組」,現年40歲的方銘志博士就是其中一員,到職7年來,他與團隊破解多件食藥大案,還創下國際間食品中檢出工業用乙基黃首例。

2014年香港發現臺灣輸入的「德昌食品」黑胡椒豆乾含致癌冥紙染劑二甲基黃」,食藥署追查發現,問題源頭是出在「芊鑫實業社」所生產的乳化劑盧姓父子利用理化專業知識,將乳化劑加入工業用的二甲基黃、二乙基黃與S25界面活性劑,增加豆漿消泡效果,讓炸出來的油皮更Q軟,2017年遭最高法院各判刑3年與4年徒刑,同時沒收406萬元不法做所得定讞。

方銘志表示,當時發現問題出在乳化劑後,衛生局同仁就把一包包的乳化劑運到食藥署,當時就發現有些乳化劑顏色較黃,但在進行液相層析質譜儀中分析後,卻有部分乳化劑未驗出二甲基黃,讓他決定進一步追下去。

▲就是這張液相層析質譜儀圖譜,讓食藥署發現毒豆乾案外案。(圖/食藥署提供)

方銘志拿出當時檢驗的「圖譜」說明,3個乳化劑分析結果各不相同,紅框處突起波峰爲二甲基黃所在,A組未見任何異常,但B組卻在紅框旁另出現高峰;C組未見二甲基黃,只在紅框外出現未知黃色吸收波峰。

爲了搞清楚多出來的波峰爲何?方銘志將色素純化精製後,利用液相層析儀解析度串聯質譜儀進行分析,得出質譜圖,再進一步測量化合物分子量,依照分子量與同位素峰去猜測化學式組成,從儀器給出的6種可能性逐一刪去,終於獲得碳數結構

在得到初步結果後,他便將分子打碎,如拼拼圖般推測可能結構,「我先找出77.0392是苯環,120.0811是苯環加了C2H4NH,一路破解後,發現未知色素與二甲基黃結構相似,終於確認是二乙基黃化合物結構。」方銘志笑道,「光是畫這個圖,就花了我一個禮拜。」

分子結構圖確認後,檢驗就接近尾聲了,最後步驟是將純化後的結晶物透過核磁共振儀(NMR)分析,確認未知色素是二乙基黃,終於破解了毒豆乾案外案,而從發現異常到得出結果,總共花了他1個多月。儘管如此,他在談及此事時,眼睛仍閃爍着光芒,「只要發現未知化合物,我就會很興奮,一定要挖到真相才罷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吧。」

▲光是畫出紅圈處化合物結構,就花了方銘志一個多禮拜。(圖/食藥署提供)

方銘志的研究檢驗之路,並非一路順暢。大學唸的雖然是食品科學,到了研究所卻改唸勢頭上的生物科技畢業後通過高考,先到農業改良場做食品加工,再到關西高中當一般技士,經過幾年顛沛,終於到了當年的藥物食品檢驗局,主要負責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與食品添加物檢測。

方銘志分享剛進藥檢局遇到的趣事,每次衛生局稽查若發現可疑食品,都會送來請他與同仁幫忙確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收到雞排,檢驗腐敗物指標揮發性鹽基態氮(VBN),還有民衆自己拎了蜂王漿到藥檢局詢問真假。

在藥檢局工作3年後,有感於在操作上有些侷限,他申請公費留學到美國伊利諾州攻讀食品科學與人類博士學位,畢業後還到明尼蘇達州進行層析、質譜研究,終於5年後學成歸國,這時藥檢局已升格爲食藥署,他也改任研究檢驗組摻僞及不法藥物科擔任技正,與科長蔡佳芬及10位團隊同仁,一起揪出違規未知添加物。

「基本上署裡所有疑難雜症,都會往我們這裡送。」方銘志提到,他所在單位處理的業務範圍橫跨了食品與藥品,經常有人會送來一包不明粉末或一瓶水,請他們查看裡面是否有有害物質。若收到固體類食品,他與同仁就會先溶解、萃取並進行分離,液體則直接稀釋用儀器分析。若送來的檢體是混着土壤的粉末,爲了避免傷害儀器,會先去除雜質後再行處置。

▲研檢組透過「搞剛」分析,還給被誤報豬血糕大廠一個清白。(圖/示意圖/記者黃士原攝)

豬血糕事件是方銘志歸國遇過較特別的案件。他表示,2016年有民衆觀察自己附近的豬血糕工廠,「出貨量大卻很少買豬血」,進而向衛生局檢舉,衛生局採樣後送到食藥署,先由研檢組其他科別進行傳統的「生化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驗,看產品中是否殘留豬的DNA,但可能因爲產品經過高溫加熱,DNA斷鏈無法被判讀,必須再以其他分析技術來加以檢驗。

方銘志提到,在收到豬血糕樣品後,他與同仁改用新技術,從質譜分析去看血液中是否殘留豬血紅素「血基質」殘留,爲了追求精確性,團隊同仁還將豬血糕乾燥,將米一粒粒挑掉,只取紅色的部分打成汁進行檢驗,果然發現豬血殘留,證實爲不實舉報。

2017年地下工廠仿冒冠脂妥藥品事件延燒,方銘志與同仁也授命檢驗一批膠囊,他先在質譜中看到退燒藥波峰,但另外一位同仁拿了同樣藥品檢驗,卻毫無所獲。就在苦惱之際,同仁靈機一動,拿了10顆藥混合重驗,再度發現不法成份,後來才知道工廠爲了掩人耳目,禁用成分是採「選擇性添加」或「根本就是品質不一」。

▲方銘志與科長蔡佳芬在實驗室合影。(圖/記者嚴雲岑攝)

「我們的工作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撈一支針。」方銘志笑道,過去檢驗膠囊藥品的方式,多爲打開膠囊後將藥品倒出,但近年來發現有些僞劣藥廠商爲了規避稽查,會將禁用成分藏在膠囊中,原本以爲萬無一失,卻還是被查獲不法。方銘志說到此略帶得意,「他們應該沒想到,我們會連膠囊一起驗吧。」

執行食藥署研究檢驗工作多年,被問到工作上是否遇到什麼挫折?方銘志表示,平時就喜歡從抽絲剝繭中發現未知添加物,「整體還滿愉快的」,只是加班在所難免。陪同受訪的科長蔡佳芬補充,研檢組因工作性質爲彈性上下班,「最高紀錄是一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

至於最大的成就爲何?方銘志略顯尷尬,「其實是一個農藥的檢驗。」但礙於研究尚未發表,目前不方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