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疫苗豈能光靠施捨(白德華)
美國捐贈臺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由華航CI5169專機載運,於當地時間19日早上8點30分左右自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機場起飛,於20日下午4時30分抵達桃園機場。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與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都到場接機。(陳麒全攝)
繼日本贈臺124萬劑AZ疫苗後,美國臨時加碼,將贈臺75萬劑莫德納加碼到250萬劑,美、日等國慨捐確如蔡總統所說,是真朋友的舉動;臺灣盼疫苗如大旱望雲霓,美、日解臺灣燃眉之急,不管是否爲「免費的午餐」,都是患難見真情。但這也凸顯政府採購疫苗政策失當,從去年至今採購3500萬劑疫苗,扣除美、日,到貨僅100多萬劑,實在說不過去。疫苗接種不能靠施捨,臺灣離解封恐仍長路漫漫。
後疫情時代,疫苗如戰略物資,從剛結束的G7峰會可知,疫苗外交戰疫已然開打。去年初首波疫情來襲時,大陸弊絕風清的封城阻斷措施奏效,相較陷入災難的美、日等國更早脫離泥沼,因而能在疫苗外交上先馳得點。
北京利用「一帶一路」在60幾國展開佈施,隨後在美國後院的中南美洲展開攻勢,今年1月200萬劑科興疫苗送抵智利,至今中南美不下10國採用陸制疫苗,當疫苗抵達時,多國元首如智利、秘魯、烏拉圭總統還到機場親迎。
G7共識之一是明年底提供10億劑疫苗給全球,這表明歐美等國在疫情受控後已急起直追,擁有大藥廠能大量製造疫苗,展現後來居上的實力。臺灣獲疫苗挹注,自有臺美關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決心採「競爭」戰略,不讓中、俄專美於前,並藉此強化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但不管是不是真的「未附帶任何條件」,任何國家或政府都不應靠施捨自滿,廣開渠道、多方並進採購疫苗纔是正途;既強化內部醫療資源配置,做好超前部署,更廣納民間力量,打破藩籬,視疫苗爲戰略儲備,才能在下波疫情再爆發前搶得先機,做好應變。
國際採購疫苗動作慢確實不能全怪政府,畢竟COVAX能量有限,加上大國瘋搶,印度變種(Delta)病毒肆虐,都延宕了整個採購流程;疫情嚴重的巴西近日爆發激烈抗爭,就因總統承諾採購的疫苗遲不到位。但政府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一句採購變數多,就推得一乾二淨。
新加坡早在去年3月底就成立18名由醫療、科技及官員帶頭的專案醫療小組,遍尋全球40餘家國際藥廠進行篩選,當時疫苗大廠人體試驗還在進行,採購風險很大,但新加坡編列200多億元預算,試驗失敗就算「打水漂」,成功就是賭贏,因此去年6月底就採購了第一批疫苗。
再看以色列,去年6月以高出兩倍的價格採購輝瑞及莫德納疫苗,如今接種率早達到「羣體免疫」。非常時期就是要擺脫官僚體制,強化議約機制能量,大破大立才能竟其功。
臺灣整整浪費了1年,但直到疫情爆發的今天,疫情控制、疫苗採購仍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指揮官陳時中,又如何因應瞬息萬變的病毒肆虐?對民間企業採購不也以拖待變,直到疫情嚴峻,蔡英文總統一聲令下才幡然改變。面對未來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臺灣準備好了嗎?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