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共互控違反停戰令──馬歇爾調停之18(蔣世安)

毛澤東與蔣中正1946年在重慶會面。(合衆國際社攝)

戰後國共和平談判,從1945年8月重慶談判,到1946年10月國軍佔領張家口前後的談判,一年又兩個月的時間,雙方邊打邊談,然皆強調和平,和平終不可期。

1946年5月東北四平街戰役之後,蘇軍代表向中共東北局表示:中共如有能力在關內另闢戰場,以減輕東北壓力,陷美、蔣於被動,他們願意幫助中共從海上經山東轉運武器彈藥,而且要多少有多少。毛澤東幾乎馬上接受蘇方的建議,不顧關內停戰命令,指示山東共軍發動「報復作戰」。

因此,在6月間的談判和停戰期間,關內已經開打了。到了7月以後,表面還是談判,實際大打,也就是拖中大打。

6月8日,即第二次停戰令生效之次日,山東共軍猛攻德州、泰州、周村等地。於10日攻佔之,並集結5萬餘人於青島外圍,10萬人於濟南外圍,準備圍攻青、濟。

國防部於11日宣佈:「7日正午12時停戰令生效以後,東北共軍猛烈攻擊國軍,並向山東全面及河北、山西各省交通線發動猛烈攻勢。」同時,濟南軍區司令官王耀武於6月12日的報告說:

共軍此次在山東全境各地,發動之攻擊,總共兵力在15萬以上,截至本(6)月(11)日止,張店、周村、膠縣、藍村等處,已先後失陷。泰安、德州,已陷於情況不明之狀態。聊城、高密,亦已入於最嚴重階段。此種計劃,出於延安之策動無疑。

山西方面,閻錫山之報告,謂自6月7日停戰令頒佈後至24日,共軍攻佔城鎮有聞喜、朔縣、絳縣及莊鎮等107個之多。更集中重兵,企圖圍攻大同。

京滬記者一般多認爲打不可免;但打後經濟必混亂,不能長期打下去。民主同盟人士的態度比中共還要激烈,主張強硬,堅決不讓,要打便打,願與中共共患難。認爲打對國民黨不利,因爲國民黨上面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國民黨區域內有數千萬難民無飯吃。美國有些報刊亦在批評國民黨,說內戰有利於共產黨,不利於國民黨。京滬杭等大城市人民普遍反戰,不滿國民黨之情緒日益增長,不滿美國之情緒亦開始發生。中共認爲他們的解放區自日本投降後,已發生了很多變化,地盤擴大了2倍至3倍,人口增加一倍半,軍隊主力由分散而集中,戰鬥技術提高。土地問題解決,根據地更加鞏固。沒有了日本人,不管美國人怎樣幫助國民黨,都比不上日軍戰鬥力。

戰爭既不可避免,美國對中共的利用價值,顯已不甚重要。在蔣拿下長春後,據周恩來之觀察,認爲馬、蔣區別(分歧)日益縮小,「東北案繫馬提,關內案系蔣提,馬並非完全反對」,「因此,美馬作用亦值得重新估計。」

中共中央於6月22日發表聲明,抗議美國國務院6月14日向國會提出的對華軍事援助法案,說「實際上只是武裝干涉中國內政」。指示各地黨委,說是「美國對華軍事幹涉,已日益露骨」,要他們動員羣衆,舉行示威大會,要求撤回駐華美軍。

對於馬歇爾,不要公開說他好,也不要公開說他不好,在談判中,仍須經過他來緩和局面。就是說:暫時還有一點利用價值。

7月7日,延安中共發表《「七七」9週年紀念宣言》,對美攻訐。次日,俞大維部長向蔣面報與馬歇爾談話情形,謂馬對共黨宣言肆意攻擊美國,甚感不悅。

蔣記曰:

馬氏對共已無希望,且已生惡感;希望國府與彼合作,使其任務不致失敗;一方面希望國府勝利統一,另一方面絕對不願國府用軍事解決中共,彼之最大心病,甚恐引起全面內戰,兵連禍結,俄國干涉,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也。

7月29日,自天津至北平之美軍陸戰隊官兵30餘人,行經香河縣之安平鎮,受到共軍的襲擊,美軍死3人,傷17人。中共此一行動的動機,據蔣之判斷:蓋在製造事變,以策應國際共黨,迫使美國撤退駐華軍隊之宣傳也。馬歇爾對安平事件,持以忍耐態度,避免事態擴大,妨礙其調解使命,但其調解工作,已倍增困難。

關內國共兩軍之大打,是自7月13日全面戰爭開始,而至10月11日國軍進佔張家口爲止。在此之前雖有衝突,只是局部的,雙方都指責對方「違反停戰令」。國方說:自1月10日停戰令頒佈後,至5月20日止,共軍攻佔城鎮28處,包圍城鎮53處,襲擊國軍地點137處,744次,破壞交通66次。共方說:在同一時間內,國民黨軍隊向關內外各解放區進攻3675次,強佔村鎮2077個,縣城26座。

雙方雖各執一詞,但也近乎事實。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