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第三方最後奔走──馬歇爾調停之24(蔣世安)

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場中之蔣主席(蔣中正),左爲政府代表孫科、吳鐵城、陳布雷、陳立夫。(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周恩來既對馬歇爾所提對張家口休戰十日之建議,加以拒絕,國軍遂繼續向張家口推進,共方則集結重兵,準備包圍國軍,而國軍傅作義部,以騎兵突行收復張北,再自張北南下,逕趨張垣,行動敏捷,使其無法抗拒。張家口遂於10月11日收復。

如此,可以斷絕共軍關內與關外之陸路聯絡,及關內共軍彈械之接濟,蔣介石大爲滿意,認爲:

張家口收復,察省底定,北門鎖鑰在握,一年來所最爲憂慮者,至此始得解決。而內蒙局勢,亦因此轉趨安定。共軍竄竊之暇隙,至此已大部遏阻矣。

張家口之收復,蔣即自動下令停戰,並決定由國府頒發國大召集令,以11月2日爲國大代表報到之日。這是不願再與共方拖扯下去了。王世傑欲勸阻之,蔣以爲此會既只制憲而不行憲(即不舉行選舉總統等事),儘可不再顧慮反對。

蔣繼於17日發表關於中共問題之聲明,並由馬歇爾送交中共。聲明內容含有八款,此八款大都爲中共原已同意者,或原爲中共所要求者。其最要之點如:

1.東北共軍及國軍應照6月間所擬定之駐地與分配,儘先實行。

2.關內地方行政權問題,可交改組後之國府委員會解決。

3.中共須於停戰令發佈之日,提出國大代表名單,以示願意參加國大。

蔣又商得孫科之同意,由孫發表談話,敦勸中共接收蔣之八款。孫商得蔣之允許,由政府政協代表推邵力子、吳鐵城及雷震赴上海,邀請中共及其他黨派人士來京商談。這是蔣在軍事勝利後,再次以戰逼和的嘗試。

中共方面,對於繼續談判,並不拒絕,只是談而不和。延安方面的指示是:

在全國大打條件下,一切談判是爲徹底暴露美、蔣反動面目,教育羣衆。只要美、蔣一日不主動放棄政治談判,以欺騙羣衆,則我亦不應主動對美、蔣宣告談判最後的破裂,使自己陷於被動。

因此,周恩來爲了爭取說服第三方面的某些人士及「揭露國民黨假談判真打的陰謀」,即同第三方面人士黃炎培等多人,於10月21日來到南京,準備繼續談判。當日蔣接見彼等,周向蔣表示,不能接受其八款。蔣告知王世傑,謂國府委員會可照政協會議改組,行政院須於國大會後改組。一切交孫科處理,即赴臺灣。

第三方面人士提出折衷方案,主張現地停戰,關外之長春鐵路由政府立即接收,東北共軍分駐於嫩江、合江、黑龍江三省。

周恩來憤怒地責備他們,說這個方案是對中共「落井下石」。因此,第三方面人士即到孫科、馬歇爾處收回方案。事後周告知其同夥李維漢說:對中間份子,平時以說服教育爲主,但在他們嚴重的動搖關頭,必須堅決鬥爭,糾正他們的動搖。

說起來,這些第三方面人士,也只是希望解決問題,得到和平,而努力奔走。但共方只是爲宣傳而談判,如此談判,怎會有結果?

但是三方面人士仍不死心,於10月30日晚在孫科寓會談,到會者有民盟黃炎培、沈鈞儒、章伯鈞、張申府、羅隆基、徐溥霖、蔣勻田等,青年黨曾琦、李璜、陳啓天,無黨派莫德惠、胡政之等,政府代表除陳立夫外、王世傑、邵力子、張厲生、雷震等均到。首先由孫科說明政府之意見:第一、行政院須在國大閉會後改組。第二、憲草照從前所協議者。第三、地方政權問題,中長路沿線各縣市先由中央接收。其餘由改組後之國府委員會解決之。

孫之第二項說明,等於取消國民黨二中全會的修改案;第三項即不提蔣之五條件(實際上,國方軍事上之進展,已完成此條件)。似爲國方最大的讓步。

但羅隆基報告中共方面之意見:第一、不能以提出國大代表名單作爲停戰條件。第二、欲中共提出國大名單,須先改組國府,同時改組行政院,協議修正憲草,協議國大名額及開會日期,否則不能提出國大名單。關於停戰問題,須爲無條件停戰。地方政權問題,不能以某一省城或縣城在國軍手中,即視爲此全省或全縣之政權無問題。

羅之轉達共方意見,使問題更爲複雜,而無從解決了。所以李璜表示:第三方面覺得奔走以來,已無力可盡,最好由政府代表與中共代表直接面談。王世傑問:「昨日見面時,諸君提出問題,希望獲致解決,……何以各位今天忽轉而消極?」李璜答稱:「此乃有如連環,不能打開,即政府要先提國大名單,而中共要先改組國府及行政院。政府所要求者,中共做不到;中共所要求者,政府不許可。」曾琦說:「我索性說穿中共之隱衷,中共以爲政府今日之停戰,是因冬令不宜於戰爭,騙得中共參加國大後,將來仍不免戰爭。」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