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國嚴控、中方自制下的臺灣選舉

臺灣的總統大選結果已經揭曉,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以40.05%,總票數558萬票,贏得第16任總統、副總統。

這次民進黨再度執政,是臺灣全面民主以來,首度12年的連續執政,但這未必反映出民衆對民進黨的信賴,事實上,選前民調多次顯示,而也獲得最後選票證實,有近四成的民衆希望換黨執政,這也從蔡英文當選比率高達57.13%,票數更勝過賴清德259萬票,可以看得出來。

雖然賴清德一路領先,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雙重少數」,不僅總統票數減少,立委席次也只有51席,從原來可以單獨過半,現在竟然把第一大黨拱手讓給國民黨的52席,未來他在人事同意權與重要政策推動上,都會遭逢障礙,賴清德勢必也要展現政治彈性,試圖與第二大反對黨民衆黨結盟,才能順利施政。

國民黨這次敗選,並不冤枉,一路走來,競選策略錯誤,內部團隊不合,最致命的是候選人不對,侯友宜本來是吸引中間選民的適當人選,但是選戰打到最後,國民黨支持羣衆卻仍然侷限在傳統藍營,這是嚴重的警訊,臺灣社會的變化,以及年輕選民,已經把國民黨拋在身後。

國民黨敗選後,必然有檢討,以及隨之而來的改革,我們希望這是選擇正確策略,重新站起來的開始,而不是陷於無止境的權力鬥爭,新的領導人必須要團結一切可團結的人,老一輩政治人物更應知所進退,讓新一代能夠當家。

民衆黨才創黨四年,但已經證明自己的確是臺灣政壇的第三勢力,可是現在還是一人政黨,柯文哲得票26.46%,民衆黨的政黨票比率則只有22.5%,柯文哲並不能把對自己個人的支持度,轉移成對政黨的支持度,未來民衆黨是否會重蹈過去新黨、親民黨、乃至時代力量的覆轍,成爲泡沫政黨,有待接下來柯文哲的努力。

不過這次選舉中的特殊現象是民衆黨對年輕選民的吸引,柯文哲「垃圾不分藍綠」的說法,吸引了大量討厭藍,也討厭綠的選票,這些人大多數是年輕選民,國民黨既不能讓他們在最後一刻「棄保」,民進黨也沒有辦法讓這些人「歸隊」,未來他們的意向,將是三黨爭取的焦點。

這次大選中的政策歧異並不大,選戰的焦點還是放在個人的私德與人格特質,雖然三個候選人各自有大陸政策,但是大同小異,外交政策與國防政策,也都同質性很高,對比美國兩極化的議題對立,或許是件好事。

這次選舉受到國際空前的重視,全球200多家媒體都派人實地採訪,焦點在於臺灣會選出怎樣的領導人,而中國會有什麼事前介選、選後軍事動作,可是出乎臺灣與世界的預料,除了幾個高空氣球之外,大陸幾乎沒有任何文攻武嚇。

當然北京在選前拋出取消部分臺灣進口貨品的優惠待遇,甚至威脅要廢除部分ECFA條款,都可以算做是經濟脅迫,可是這三年疫情期間,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佔比從最高的43.9%下滑到35.2%,達到21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意味着中國脅迫的力道減弱,而且如果真的廢除了ECFA,等於自廢吸引臺商的胡蘿蔔,同時中國也深知,介選將會有反彈,反而事與願違。

一般估計,不僅事先動武演習的可能性不大,事後動武的可能性也小,這是因爲習近平現在面臨國內經濟困難,軍方貪腐整肅正方興未艾,不只沒條件動武,連演習恫嚇,都力有未逮,這在11月拜習舊金山高峰會時,就已經顯現,習近平急於就臺灣議題,與拜登達成某種諒解,避免美中衝突。

事實上,這兩個多月的選舉中,我們可以發現,中方的軍事動作異常節制,沒有大規模戰機越過中線,也沒有宣佈任何軍事演習,而在此同時,美國對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的言論,異常關注,動不動就有與政府有關的學者提出「建議」,而賴清德的「失言」,也立即獲得賴或蔡英文本人的澄清。

近日中聯部部長劉建超赴美,與美國副國安顧問、國務卿等高官會談,也是就選後的情況交換意見,美國隨即宣佈由前民主黨、前共和黨國安高官赴臺,會晤總統當選人,避免兩岸之間有任何誤判。

臺灣總統大選,是今年50幾個選舉中的頭一樁,看起來,是在美國嚴控、中方自制的情況之下,順利完成,輸的一方與贏的一方都展現了良好的政治風度,讓臺灣的民主進程又往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