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的奧運尊嚴
中時社論
2020東京奧運就要閉幕,菅義偉在新冠變種病毒疫情蔓延威脅下,頂着民意反對的聲浪執意舉辦,卻未如預期爲日本帶來經濟及國際宣傳的效果。如歷史所見,奧運從未克服過國族對立,亦未阻止過可能的戰爭,菅義偉希望藉東奧的舉辦傳遞「情同與共」的一體感,透過情感將人類團結起來,卻難敵國族與政治的對立。
東奧精神仍難超越統獨
疫情威脅下的地緣政治,使東奧的政治味揮之不去,運動場外的中美競爭與兩岸較勁,比場上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更受到媒體與社羣的重視,進而激起媒體受衆與選手的民族主義情緒。奧運的團結與和平精神不敵乖戾的全球政體藉網路新媒體所形成之沛然莫御的政治偏見。
「去政治」爲國際奧會(IOC)所堅持,《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明文禁止在奧運場館「進行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或種族宣傳」,但此僅能制約參賽運動員,卻難息閱聽大衆的政治激情,「情同與共」的東奧精神仍難超越政治疆界,在兩岸及臺灣內部亦無法超越統獨藩籬。
中華隊交出史上最漂亮的成績單,許多50歲以上的國人重溫了年少時夜半觀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中華隊奪冠時的激情。那是政府遷臺後,中華隊絕無僅有在國際比賽中揚眉吐氣,退出聯合國後因外交孤立而備受打擊的民心士氣受到激勵。其後,臺灣以經濟實力在國際間爲自己爭得一席之地,於兩岸對峙中立於不敗。
但在統獨的操弄及選舉的動員中,藍、綠政治取向分斷彼此,臺灣許久未見「情同與共」。東奧傳來中華健兒的捷報,促動塵封已久的同島一心,此應無涉意識形態,而爲同在臺灣的真情流露,亦使疫情中沉悶已久的國人得到心理抒發,無涉政治藍綠或統獨認同。大陸「小粉紅」不必過度解讀,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將「中華民國派」視爲獨派的另類政治包裝;綠營亦無須見獵心喜,伺機推動「巴黎奧運正名公投」,再戰「臺灣正名」,使兩岸關係冰前颳雪。
兩岸網民相互出征與獵巫,放大了彼此的對立,使鍵盤下的煙硝味更甚於現實的臺海緊張,此爲網路傳播的特性所致,不意味兩岸劍拔弩張。互聯網雖使資訊的取得更爲便捷且及時,但也很容易以放大偏見爲手段,黨同伐異,以獲得所謂的言論認同與疏離中的安全感,若以此斷言兩岸已無求同存異的空間恐言過其實,不需要對網路社羣言論的認知偏差現象太過認真。
然而,獨派想蹭「東奧熱」亦爲不爭事實,渠等以「臺灣隊」做爲「臺灣認同」的政治符碼,從媒體抹去國人對「中華隊」的認知情感與記憶。在東奧男子羽球雙打「麟洋配」王齊麟與李洋擊敗大陸「雙塔」組合李俊慧、劉雨辰,勇奪金牌時,關鍵的「賽末點」哏圖在網路散播,將之瘋傳爲「臺灣國旗」,試圖將國人對東奧選手的掌聲與感動轉化爲對「臺獨」的政治認同。
阻斷選手巴黎奧運之路
理應彰顯和平與理解的奧運,在兩岸不睦下成爲雙方網民的嘴炮陣地,蔡總統不能只在官邸欣賞東奧轉播,喊「臺灣隊」加油,寫文青式的臉書或IG貼文。民進黨在臺灣當家,身系全島安危,有責任說清楚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爲何?此問題,憲法的界定很清楚,民進黨的態度卻模糊。
其實,民進黨完全執政,要「正名」,行政院直接付諸行動即可,不必浪費時間及預算辦公投,將公投預算挪給運動員培訓更具意義。「臺灣正名」,美、日及歐洲主要國家不會支持,蔡總統心知肚明。「巴黎奧運正名公投」無非如「東奧正名公投」一般,只是爲選舉造勢,意圖模糊防疫失策及庶民經濟的困境,在過程中抹紅、扣帽反對「正名」的政黨。
「臺灣正名」明知不可行,若執意捲土重來,無疑在打「政治假球」,謀取政黨利益,徒增兩岸紛擾,甚至阻斷臺灣選手的巴黎奧運之路,或被迫以「難民代表隊」(ROT)參賽。奧運的ROT乃爲流離失所的人所設,不應自欺欺人解讀爲「臺灣共和國」,更不該藉此加深臺灣在國際遭到打壓的政治悲情,「正名」無助臺灣在奧運的尊嚴。
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人不是失去國家的難民。大陸人不必犯錯,將中華民國視同「臺獨」,臺灣人不必犯傻,將中華民國「臺灣化」與中國意涵脫鉤。誠如剛辭世的史學家余英時所言,「我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自外於中國不是臺灣的出路。在中華民國內的臺灣人爲何不也是中國人?如果是,兩岸不必互視對方如寇仇,應彼此好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