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評彈團:“90後”“00後”書檯拜師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口傳心授、師徒相傳是中國戲曲曲藝的傳承特色。前不久,上海評彈團爲8位青年演員舉辦集體拜師儀式,依傳統禮法鞠躬、遞門生帖、獻花,評彈藝術邢晏春邢晏芝和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演員端坐受禮,寄語後輩,一時傳爲梨園佳話

參加拜師儀式的青年演員均畢業於蘇州評彈學校,包括7位彈詞演員和1位評話演員,年齡最小的黃濟璠、林昱辰季毅洋都出生於2000年。黃濟璠將跟隨老師毛新琳學習《十美圖》《顧鼎臣》,林昱辰將跟隨老師黃海華學習《白蛇》,季毅洋則將拜入高博文門下,研習描金鳳》。他們之中,有的已具備一定舞臺經驗,有的則剛剛開始演出生涯。

看着“00後”小徒弟稚氣未脫的臉龐,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感慨:“最近,評彈團上下都在學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學習之後,關鍵在落實。這次拜師,目的正是要將人才的傳承、戲曲曲藝事業的發展落到實處。”

拜師儀式上,21歲的張園園頗爲惹人注目。外表纖弱文靜的她,卻是一位書壇不可多得的“女大書”。今後,她將跟隨評話藝術家吳新伯學習《大唐傳奇》。吳新伯說,學生渴望遇到名師,對老師而言,同樣期待“得良才而教之”。出生於評彈世家的吳新伯,其父吳君玉是評話一代宗師,以擅說《水滸》而聞名;母親徐檬丹不僅是出色的評彈藝術家,更是評彈界難得的劇作家。從小耳濡目染,吳新伯對傳承的重要性體會更深。

“過去有一段時間,人們提到評彈,似乎只知二八佳人懷抱琵琶唱曉風殘月,忘了還有長袍大漢手執醒木說大江東去。”吳新伯說,“評話加彈詞,纔是真正的評彈藝術。”所幸,目前評彈界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評話傳承的重要性,上海評彈團就有8位青年評話演員。“‘量’上去了,接下來就要追求‘質’,要把真正的經典,用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傳承給下一代。”

“舉辦這樣隆重的拜師儀式,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光榮,更是一份責任,要像我的老師一樣,將評彈藝術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毛新琳這樣理解拜師儀式的意義。“有壓力,怕不能把經典原汁原味地傳下去,有愧於自己的老師,對不起院團的信任。”毛新琳坦言,他同時談到,教學生,不僅要教藝術,還要教做人,“學藝先做人,我們的老師當年也是這麼教導我們的。”對於年輕的“90後”“00後”,毛新琳評價頗高:“這些孩子年紀雖小,品性都很不錯。今年上半年抗疫期間,院團組織網絡直播演出、志願者服務,他們都爭先恐後參加,體現了我們評彈新生代的青春風采。”

“從事評彈這個行業之後,就從沒一天打算離開過!”76歲的邢晏春、72歲的邢晏芝兄妹出生蘇州的評彈世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代表性傳承人。此次來到上海評彈團收徒,兩位老師頗爲欣喜,在他們看來,評彈是江南的代表性曲藝,看到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爲前輩也由衷感到高興。

吳儂軟語絃索叮咚的評彈作爲“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深受上海聽客、觀衆的喜愛。近年來,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推進,人文交流更趨頻繁。高博文告訴記者:“長期以來,蘇州評彈學校都是上海評彈團最重要的‘人才庫’,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優秀青年演員。”而上海評彈團也爲這些青年演員搭建實踐演出、交流提高的平臺,登上面向國際的大舞臺,年輕的傳統藝術從業者有了更多與全世界藝術交流對話的機會

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評彈團啓動“薪火計劃”,5年內舉辦3次大規模的集體拜師儀式,共有29位演員拜師學習,讓長篇彈詞《玉蜻蜓》《白蛇》《十美圖》《顧鼎臣》《珍珠塔》,長篇評話《隋唐》《英烈》《水滸》等十多部作品後繼有人

目前,上海評彈團老中青三代演員梯隊搭建初步完成,老藝術家擔任藝術指導,“70後”“80後”作爲中堅力量,“90後”“00後”嶄露頭角登上書檯。未來,上海評彈團將繼續通過老藝術家談道、“青年讀書會”等藝德理論學習,以及青年演員夏季集訓、年終業務考覈、“一人一策”專業指導,從德、藝兩方面培養青年演員,傳承評彈藝術,排演優秀作品,踐行“出人出書走正路”的院團宗旨。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告訴記者,不僅評彈團態勢喜人,近年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六家院團以“一團一策”改革爲契機,堅持選題前置,整合優勢資源,集中精銳力量,重點推進一批主題創作。“戲曲是中華文化瑰寶,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出人齣戲’爲己任,將提高創作質量作爲戲曲作品的生命線,在傳統戲劇的創新發展中講好新故事、引領新風尚;通過‘以戲推人、以戲育人’,爲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供舞臺實踐機會,激勵青年演員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谷好好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6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