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個人》是享受還是悲哀?透過6個角色的情緒轉折品味寂寞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一個人會不會很寂寞?看起來會不會很孤僻?如果永遠都是一個人那該怎麼辦?

2020臺語劇《若是一個人》,將看似平凡寫實的議題融入劇情角色,用女主角方佳瑩的失戀作爲起點剖析人們在面對「一個人」時會用的心態看待,以及如何調適走出自己的人生。10集的劇情裡,藉由10個關於「一個人」的主題提問,讓我們看到從不同角色和價值觀中衍生而成的心境體悟,也能用更深入的角度探討寂寞、品味孤獨。

1.方佳瑩:我會很寂寞,不等於不幸福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失戀已經一年了,方佳瑩表面看起來堅強,不斷說服自己要崇尚「一個人」的態度,內心卻始終在等待前男友回頭。直至遇到了男主角志明,她開始認真面對孤獨,嘗試一個人吃麻辣鍋、一個人過年、一個人旅行等挑戰,實踐的過程用力感受寂寞,在每一次的體悟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回存在感和人生的意義

所謂「一個人」,其實不僅是表面上的我和你、我自己,若我們的心靈是滿足現狀、是富足的,即便偶爾孤單,卻無關幸福。

2.丁志明:這世界徹頭徹尾都是一個人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我們人最初都是一個人出生,最後也是一個人離開。」對於從小被媽媽當「拖油瓶」的丁志明而言,凡事靠自己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反正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最後也只剩自己一個人,如果會害怕結束,倒不如就不要開始。

這樣的他,特別喜歡錄下「離別」的聲音,作爲一種「曾經」的紀念。或許,在丁志明的內心深處,依然相信世界上會有一個人能不顧一切地對自己好、愛自己吧!在與母親重逢後,他終於有勇氣面對心中最渴望的,便漸漸走出自我設限框架,接受「兩個人也能幸福」的觀點。

3.楊大和:不是所有女友都可以當好朋友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身爲方佳瑩的前男友,楊大和的角色設定和普遍大衆對「渣男」的見解頗爲類似。選擇「想要一個人」的理由放棄和佳瑩感情,一年後又帶着新女友出現在大家身邊,甚至決定步入婚姻走入兩個人的世界。

而後面對感情的挫折婚禮的失敗,終於讓楊大和看清癥結點,也明白過去的自己在面對感情上的不成熟。劇情的最後,他告訴佳瑩:「不是每個前女友都可以當朋友。」短短一句話,足以表現他的心境變化,相信單身、成雙成對在他的字典裡,應該也有着新的詮釋了吧!

4.丁麗輝:用一個人的犧牲成全別人的未來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整部劇中,要說做出最大犧牲的角色,絕對非丁志明的媽媽丁麗輝莫屬。在志明觀念裡,媽媽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爲了擺脫一個人而拋家棄子成就自己人生的不負責女人。然而,劇情走到最後卻給觀衆一顆震撼彈,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丁麗輝不想影響兒子的童年而選擇離開的謊言

把自己「一個人」作爲最終手段,認爲一肩揹負起這些不堪就能給兒子全新的生活。但,她終究是渴望能參與兒子每個人生重要時刻,故事最後安排母子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好像也是訴說着這世界沒有解不了的結,兩個人的陪伴也許就是最佳的解藥。

5.張一瑞:婚姻真的是愛情墳墓嗎?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玩世不恭,看起來吊兒啷噹的張一瑞,是周佳瑩工作上的好夥伴個性隨興、熱愛自由的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當了爸、也在沒有任何想法時走入了婚姻。

矛盾的是,始終追求一個人的他,卻怎麼樣也放不下變成兩個人的機會,是低頭接受命運的安排?還是組成家庭纔是他真正渴求的呢?倘若,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讓他的付出真的值得嗎?要是逃避了,人生是不是就會完全不一樣了呢?

6.許慶芬:在愛裡我總是遷就變成不像自己

▲(圖/若是一個人劇照)

許慶芳,是一個敢愛敢恨、富有獨立思考的新時代女性。講話直來直往,可以爲了最好的姐妹周佳瑩奮不顧身,但總在每次談戀愛的時候爲了遷就對方而失去自己,即便曾誇口說不再戀愛,還是時時在與「兩個人」幸福誘惑拉扯。

編輯覺得,許慶芬就像每個女孩心中的「頑固因子」,雖然一次次在愛裡失望、一次次受挫傷害,甚至曾經誇下海口說不再談戀愛,但在面對愛情時,能夠勇敢去愛、去成就對方,基本上便是一種追求幸福的過程與象徵,姑且不論價值觀是否正向,卻代表着我們對愛渴望的勇氣與熱情。

那麼,什麼是一個人、什麼是兩個人呢?只能定義於感情上嗎?周佳瑩的故事,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藉着角色的表現和劇情的走向,編輯好像也重頭感受了一場對於「人際」的意義之旅,到底怎樣纔是最好,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延伸閱讀:

【單身難不難】等待不是自我貶低:心靈富足了,以愛爲名的花朵自然會綻放

進入婚姻後才明白:「事情很難有完美的解套方法,唯有彼此不斷取捨才能界定家的樣貌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