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文化爲世界共享

吳爲山雕塑作品《問道》立於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中廳。

《在同一條船上――達・芬奇與齊白石神遇》(雕塑)吳爲山

人類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終理想亦是共通的,病疫擋不住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與認知。

這種認知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開闢,13世紀馬可・波羅東遊,15世紀末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16世紀初麥哲倫遠航……人類不斷打破地理的限制,進行科學探索與人文交流,促進了世界文明和平

2018年4月,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第一次會議中國美術館舉行,各國代表決定定期舉辦聯盟論壇聯展,支持各國藝術家相互交流。會議簽署了聯盟宣言,並舉辦了“特色・融匯――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特展”,同時舉辦了聯盟論壇。在論壇上,南非代表茲尼女士談到,藝術博物館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當地羣體中去;巴西代表阿勞若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衆對巴西文化的反映;俄羅斯代表謝多夫介紹了19和20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對東方傳統的興趣;印度代表戈拉納雅克指出,藝術家不應拘泥於政治邊界,而應加強彼此間的藝術交流和聯繫。

2018年6月,“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美術館和重點美術機構在中國美術館成立了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聯盟宣言倡導對話和平,促進文明互鑑,堅持合作共贏。各國美術館同仁美的交流中開展對話,在友誼的溫情中釋放能量。在舉世聞名的敦煌,面對古代文明交流的輝煌,十幾個國家的美術館人共同約定着一個個交流項目……

事實上,人文與藝術的交流在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民與人民之間是十分重要的。

2017年,高達4.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立於巴西庫裡蒂巴市政中心廣場,由此,這座廣場也被命名爲中國廣場。該市市長說,孔子不僅教我們怎樣做人,還教我們怎樣理政。可見,孔子“爲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思想反映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

同年,雕塑《心靈之門――烏克蘭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與中國詩聖杜甫對話》,立於烏克蘭基輔國立大學。作品塑造了中國詩聖杜甫和烏克蘭人民心中的英雄詩人舍甫琴科。這件作品表述了“既要肯定自己,也要向他人學習”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學習態度

希臘文學巨匠卡贊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面孔”。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世界格局的多種變化,需要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尋找國與國之間深度連接的方式。2021年春天,雕塑《孔子與蘇格拉底》將矗立於希臘雅典古市集。市集是古希臘時期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活動交流的重要場所,蘇格拉底曾多次在此講學,向世人闡釋他的哲思,具有重要的歷史和人文價值。蘇格拉底身着古希臘經典裝束,飽含深情,滔滔不絕,而孔子溫文爾雅,如沐春光,向蘇格拉底作“交手禮”,象徵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進入新階段、新模式。

近30年來,我創作了600多件雕像,立在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大地之上,情感的融匯、思想的互動、價值的共鳴需要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本質是心與心的交流。我們要用美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在相互尊重中,以對話的方式把中國文化“走出去”變成中國文化被“請出去”,使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爲世界所共享,在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生成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美術館向世界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發去慰問,得到的回覆同樣充滿了溫度,可以說,大家不約而同地認識到,這場疫情在全世界發生,所有人都寄居在一葉扁舟上,我們有義務相互理解、相互協作。

疫情期間,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傑尼索夫先生參觀的第一個藝術展就在中國美術館。他欣賞到本國和其他國家的藝術作品,讚歎於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廣度和深度。這不僅體現了中國美術館對世界優秀藝術成果的認同和欣賞,還體現了通過展出作品人們可以進行心靈的對話。在雕塑作品《在同一條船上――達・芬奇與齊白石的神遇》面前,他非常激動,他認爲這是一件極具深刻哲學意義的藝術作品。在船的兩頭分別站着世界文化的兩位巨匠――齊白石和達・芬奇,其蘊意在於,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否則平衡就會被打破。

展望未來,在國際交流中我們美術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加強對話,促進往來:第一,相互辦展,用經典作品增進相互瞭解與相互尊重;第二,舉辦研討會,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達成共識;第三,增加學術人員之間的互訪與學習;第四,開展雲上交流,使之常態化;第五,待疫情穩定,互派各國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第六,對各自的文化經典進行翻譯,並擴大傳播。

文化傳播有3個“一”: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一張臉,是指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徵。一顆心,是彼此坦誠、真摯、溫厚之心。一個魂,是共同珍愛、維護世界和平之魂。只要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心連心,就能情相依,脈相連,在人類共同命運的海洋裡,相互依存,扶助前行!

(作者:吳爲山,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