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則
(原標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姜衛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提出“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和準確把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近年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依託豐富旅遊資源,將文旅產業與脫貧攻堅等工作相結合,帶動農牧民羣衆奔小康。圖爲該州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村貌。新華社發
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也是一門大學問。1949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爲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和政府借鑑蘇聯經驗,立足自身實際,探索採取編制中長期計劃的方式,引領經濟社會發展。195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開始試編髮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1952年中央決定設立國家計劃委員會負責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1955年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我們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五年規劃(計劃)在名稱上的變化,反映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體現了發展觀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五年規劃(計劃)的名稱先後發生了兩次重要變化。一是1981年開始的“六五”,由“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變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社會發展首次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二是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將“計劃”改爲“規劃”,反映了我們黨主動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推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逐步從“計劃指令性”向“戰略指導性”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實施8個,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如此宏大的戰略擘畫才能夠一以貫之,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與此同時,在五年規劃建議起草過程中,我們黨將羣衆路線貫穿始終,開門問策、問計於民、集思廣益,形成了民主決策形式,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創造條件讓人民羣衆和社會各界建言獻策,把社會期盼、羣衆智慧、專家意見充分吸收進來;加強頂層設計,嚴格制定程序,將民主與集中有機結合,通過反覆交流、比較、協商,不斷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堅持以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科學制定規劃,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既體現國家目標,又具有延續性,實現長期、中期、短期目標的有效銜接、統籌協調、接續發展,增強戰略一致性。
“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圖爲第28屆廣州博覽會上展出的無人駕駛巴士。新華社發
2.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應對發展環境深刻複雜變化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
當前,我國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對於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構成挑戰。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主要表現爲,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全球產業格局和金融穩定受到衝擊,世界經濟運行風險顯著上升;逆全球化思潮興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西方敵對勢力在戰略上圍堵、在規則上鉗制、在發展上遲滯、在形象上醜化中國的圖謀一直沒有改變。另一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形勢環境變化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重、矛盾風險挑戰多的大背景下,繼續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爲此,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並明確強調“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應對發展環境深刻複雜變化中形成統一意志、匯聚磅礴力量的根本保證。
3.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航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十四五”時期,各級黨委應繼續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推動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各級黨委加強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強化組織協調能力,把握客觀規律,結合地方實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爲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十四五”時期要更加註重製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本質上是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提高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勇於直面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要毫不動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把握政治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注重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研判,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確保制定的重大戰略、出臺的重要政策符合客觀規律。各級領導幹部應增強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的能力,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努力成爲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裡手,牢記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爲、善於攻堅克難,爲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