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他,我們才能讀懂陶淵明
中國詩人故事 NO.92
被誤讀的蕭樑皇族❶ 昭明太子蕭統
如果不是他
今天的我們還不一定能看到
如此完整的《陶淵明集》
1
昭明太子蕭統因爲一部《文選》而不朽。
當了近三十年太子的蕭統最大的成就就是編書。他編過的書集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他還崇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爲他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爲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不過他對中國文學史最大的貢獻還是一部《文選》。
《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樑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蕭統認爲,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爲本,不屬詞章之作。因此,在這部總集裡,蕭統把我國自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象作了梳理和區分。
作品共60卷,分爲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啓、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等類別,經、史、子不在其列。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之文區別開來,對於中國文學史來說,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由於 《文選》選材嚴謹 、注重詞藻,所選的作品大多典雅莊重。在過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視爲文學的教科書,是士子們必讀的一部書。
2
一部《文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分量厚重,但我卻更看重他對陶淵明詩歌的收集。
如果沒有蕭統,今天的我們能不能讀到如此多的陶詩都還不一定。
陶淵明一生不顯,他去世之後,生前好友顏延之曾經爲他寫過一篇祭奠文章《陶徵士誄》,即便對他了解至深,顏延之也僅用“學非稱師,文取指達”八字來評價他的詩文。在崇尚華麗詩風的兩晉南北朝時代,陶淵明的作品但求內蘊而不崇尚文采,在他那個時代始終沒有流量。在他去世前後90年間,作品籍籍無名,幾近亡佚。
幸好有蕭統。
他簡直可以算是陶淵明的頭號粉絲,不光下大力氣蒐集了陶淵明的遺世詩文,編撰成七卷版《陶淵明集》,還親自爲偶像撰寫了一篇傳記。有學者評價說蕭統編撰的陶集“編錄有體,次第可尋,並有序(蕭統序)、目(目錄)、傳(《陶淵明傳》)、誄(顏延之撰《靖節徵士誄》),是陶集最早之善本。後世宋、明、清的多個版本,都是以它爲本輯補而成的。
3
如果說蕭統編撰《文選》有一定的政治考量,那麼他編撰《陶淵明集》則純粹出於個人的熱愛。
在《陶淵明集序》裡他就說:
餘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搜求,粗爲區目。
蕭統對陶詩的熱愛已然到了手不釋卷,恨不能穿越到偶像那個時代的地步。當然,蕭統並不是無腦粉絲,對於陶淵明的詩文和其爲人,他也都有自己獨到的體悟: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其文章不羣,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爲恥,不以無財爲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大意是說有人質疑陶淵明的詩篇篇有酒,他卻認爲陶詩本意不在酒,而是寄託情趣於酒。別人都說陶詩質樸無華,蕭統卻認爲陶淵明的文章言辭精彩、跌宕豪邁、抑揚爽朗,有前所未有的大氣度。說到爲人,我想他是真的懂陶淵明。他看出了陶淵明的鍼砭時弊,也欣賞陶隱士的曠達率真。志懷高遠,安貧樂道,不正是陶淵明流芳百世之所在嗎?
在蕭統的心中,陶淵明就是聖賢般的存在。
4
只不過身爲蕭樑王朝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蕭統卻不能活成陶淵明的樣子。
留在史冊裡的昭明太子除了編修《文選》的功績,還有一張永遠仁德的面龐。史書說他至純事孝,母親喪儀期間連蔬菜水果都不吃,每日僅以麥粥一升保命;雖居東宮,一起一坐都是面向西南父皇坐朝之處;如果連夜接到面聖的詔書,就整夜端坐到天明,以示崇敬;還有那些輕刑罰、體恤百姓、勤儉節約的事蹟,簡直數不勝數。
毫無疑問,這是一位有着強大自制力,並且善良、敏感的貴族精英。
可惜的是,他的生命意外止步於31歲。
公元531年3月,蕭統在東宮泛舟賞荷之時意外落水傷了大腿。爲了不讓父皇擔心,他隱瞞了病情。卻不曾想病情加重,於四月初六猝然去世。梁武帝蕭衍連長子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