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淡補吃水果最好 不同體質要吃對纔有食補效果
▲入秋後早晚溫差較大,容易出現呼吸道問題、口乾舌燥、咳嗽及排便問題等「秋燥」症狀,水果淡補有助於改善。(圖/財團法人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時序進入秋冬,天氣漸漸變涼,早晚溫差變化較大,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助理教授、昌盛堂院長劉佳祐指出,入秋後因爲空氣溼度降低,體內水份不足,使夏季儲存在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形成虛火,容易出現呼吸道問題、口乾舌燥、脣乾、喉嚨幹癢、咳嗽、皮膚乾裂、心血管疾病及大便乾結等「秋燥症」症狀,劉佳祐醫師指出,秋燥又分爲初燥與晚燥,雖然節氣剛過立冬,秋燥症狀也不可輕忽!劉佳祐醫師提醒,秋燥的症狀及程度因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增強身體體質,並依照個人體質進行食補,爲健康打好基礎。
認清體質吃對水果,有助緩解秋燥不適,提升免疫力!
劉佳祐醫師指出,入秋後,民衆胃口大開,食量增大,容易暴飲暴食,但此時不宜「大補」吃太多如羊肉等大熱食物,應該以「淡補」爲主,適量攝取清熱、健脾的食物,比起肉類,葉菜類及水果淡補的效果更好!
劉佳祐醫師說明,水果水分多且可生食,營養少受到破壞,是個很好的選擇,但選擇水果要搭配體質,才能達到滋陰潤燥、去除體內火氣的效果,劉佳祐醫師指出,近期天氣變化較大,流感疫情也不容小覷,搭配體質吃對水果,除了能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還能提升免疫力,預防流感!
▲季節替換、天氣轉涼後,許多民衆會吃羊肉等大熱食物來進補,但中醫提醒應該配合體質,挑選適性蔬果!(圖/達志/示意圖)
現代人常見體質有氣虛、燥熱、陰虛三種:氣虛體質者手腳常冰冷、臉色蒼白、呼吸短促、代謝差、抵抗力弱,秋季容易感冒、疲倦、早晚咳嗽,應多攝取甘溫調氣食物如黃色奇異果、花生、當歸,提高人體代謝率並增加熱量;燥熱體質者易上火發炎、常便秘、身體四肢與小腿易紅疹、解不乾淨的感覺、眼睛佈滿血絲、口乾舌燥,臉部出油,秋季易口角發炎、易煩燥、常常清痰,宜攝取清熱通便食物如綠色奇異果、栗子、綠豆,改善排便狀況;陰虛體質者怕熱、身體易盜汗發熱、晚上精神特別好,秋季常口乾喉嚨幹,建議吃滋陰潤燥食物如綠色奇異果、蜂蜜,可潤肺止咳、減少發熱狀況。
劉佳祐醫師提到,中醫認爲「秋天走到肺經,秋燥傷肺」,秋天早晚氣溫變化大,加上飲食習慣改變,民衆易罹患呼吸道感染,並影響腸胃道消化,故而秋季食養原則應以「養肺潤燥、少辛增酸」爲主,增強肺部免疫功能。秋季宜多吃綠奇異果、蘿蔔、蓮藕等食物,以綠奇異果爲例,除了能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且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在中醫性味分類中,維生素C屬於「酸」與「甘」之性質,具有「滋補陰分」與「填精生津」的重要功效,能緩解口乾舌躁,還能改善肺部和呼吸道功能。舉例來說,從現代角度來看,近期空氣品質呈紅色指標,懸浮微粒PM2.5深入肺泡易引起發炎反應,維生素C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並緩解肺部功能。
▲綠色奇異果能夠滋補陰分、填精生津,適合在秋天食用。(圖/財團法人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除了養肺潤燥,健脾胃去除體內夏季累積的溼氣,也是秋季強身健體的重點之一。中醫角度認爲「膳食纖維有助理脾胃」,選擇具高度保水能力的膳食纖維水果如奇異果、蘋果,可以幫助糞便吸附水份,軟化糞便,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順暢,快速清除並預防體內堆積有害代謝物。劉佳祐醫師舉例,溼熱體質的人易有排便問題,適合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奇異果,能改善秋燥引起的便秘與腸胃問題。
根據中醫性味指出,涼性水果例如綠奇異果,有助於調中下氣、健脾開胃、生津潤燥,適合熱底體質者攝取;溫性水果如黃色奇異果,能幫助理氣潤肺、滋補強身、生津潤燥,適合所有體質者食用。劉佳祐醫師提醒,大部分水果都有保健效用,搭配體質吃進對的水果,纔能有效改善身體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