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成立生態公司 讓「老獵人」轉行變在地導覽員

記者遊琁如/屏東報導在屏東恆春街上有處旅遊服務諮詢中心,粉刷成淡色系的外強,自己取名爲「森社場所」,乍聽之下像夜間聲色場所的諧音,然而此處主打卻爲生態旅遊,發展地化觀光主旨做推廣,由5名年輕人組成,專營推廣社區,目前以輔導7社區生態旅遊。▲▼由年輕人組成的「森社場所」,是一內部販賣在地商品綜合旅遊服務中心。(圖/記者周宸亙攝,以下同)由林志遠、葉珈良林惠琪廖晉翔李怡慧等人打造的「森社場所」,創辦人之一的葉珈良表示,因爲大學就讀森林系,剛畢業時覺得出路少,故想到藉由專業知識可成立生態旅遊。前兩年與老師美惠合作推廣社區,成立「裡山生態」公司,後續再成立「森社場所」作爲綜合的服務中心,內部販售在地商品及農產品。除了販售商品,更以以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作爲主要目標,從社頂部落、水蛙窟部落、裡德社區、龍水社區、大光社區、滿州協會港口社區等七個社區,經過長期走訪後,推出在地限定的特色遊程。從白天到夜訪都有不同的規劃路線遊客選擇,且收費完全完饋社區,「森社場所」分毫未取。▲漁夫便當一個120元,一日最多100份,是非常在地限定的好滋味,但要提早預訂才吃得到。記者走訪裡德社區的欖仁溪生態旅遊,行前先品嚐森社場所與大光社區發展協會訂購的「漁夫便當」,此爲墾丁漁夫的記憶滋味。除了用在地食製作米飯使用龍水社區產的有機米。便當內以鹹魚幹更根據「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挑選製作。「一開始並不容易,要與當地居民溝通。」成員之一的林惠琪說,從輔導到上手,甚至讓居民可以從此賺錢生活,相當花費時間精力。▲▼曾銘傑曾是獵人,在經過教育訓練後成爲生態導覽人。曾爲獵人的曾銘傑是個好例子,過去長期當獵人和電魚工作,經過時代轉換後,原本技能已無法維生,更得承受生態耗盡的苦果,「打獵也賺不到錢,不如留住遊客看看我們的家。」60多歲的他花了一年時間教育訓練認識植物總算當上導覽員。「欖仁溪以前很常走,但現在的心情不一樣了。」記者走訪欖仁溪約三個小時行程沿溪而上走入秘境池旁, 曾銘傑時而擡頭凝視,時又端下身撿起周遭垃圾,從追捕者成爲社區的守護者。更透過自己的目光介紹欖仁溪的過去與未來,讓更多遊客學習瞭解生態環境,「我很開心能夠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家。」▼曾銘傑說:「我很開心能夠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家。」森社場所地址屏東縣恆春鎮中山路39號電話:(08)888 3939營業時間:14:00~21:00(週四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