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通膨衝擊物價?彭啓明:須科學驗證討論

環境部長彭啓明說,氣候通膨需要更深的科學驗證並不容易,將提新的調適策略向行政院報告。記者侯永全/攝影

綠色和平認爲「氣候通膨」已發生,應由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跨部會討論平緩物價。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說,氣候通膨需要更深的科學驗證並不容易,將提新的調適策略向行政院報告。

綠色和平昨天表示,「氣候通膨」現象已經發生,長時間的高溫衝擊畜產品供應,豬肉自2021年至2023年漲近新臺幣19元,便當跟着漲;應於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跨部會平緩物價。

環境部今天舉辦「溫室氣體盤查與企業誠信論壇」,彭啓明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因爲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增加,一定會讓農作物減產,長期來看一定是不利的,但如何辨別1場午後雷陣雨是氣候變遷造成的、颱風是正常的颱風還是極端氣候的颱風,都需要科學驗證。

彭啓明強調,氣候通膨還是需要更深的科學討論,不是這麼容易的事,環境部會密切注意,這也是調適的一部分。

彭啓明說,調適是一種「慢性病」,大家對於短期感冒很有經驗,但對長期調適沒有;行政院永續會已要求環境部報告,雖然過去已經有調適的策略,但現在要提出新的版本,對未來氣候變遷調適新作爲。

彭啓明提到,調適是長期作爲,目前還沒有將物價指數納入,物價指數因爲牽涉範圍很廣,氣候變遷只是其中一部分,包含人工成本、原物料、能源價格上漲等,是不是真的因爲氣候變遷造成物價上漲,在實務上操作是有點困難的。

彭啓明說,如颱風來襲造成菜價上漲等,這些都是短期波動,未來調適重視的是能否維持農民營收、收成穩定,是政府關切的。

彭啓明說明,臺灣土地面積不大,若1個颱風來可能就會造成菜價上漲,相較日本土地較大,就算颱風侵襲某一地,就全國來看,菜價還是穩定的;真的要計算氣候通膨,現在臺灣本土的資料不夠充分,且臺灣太小,因此較爲敏感、可能受到的衝擊很大,這些都需要請專家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