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與其害怕、謾罵 不如走向人羣給彼此祝福與擁抱吧
▲許多民衆送上可愛的布偶、零食、鮮花,哀悼遇害的「小燈泡」。(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鄭怡華
當隨機殺人事件的發生頻率,已經多到引起社會恐慌,支持死刑不會是唯一的解套辦法。這好比一個人身上到處長爛瘡,不去查明免疫有沒有問題,卻只找庸醫動刀清創,難保哪天痼疾再犯,無以迴天。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曾引以爲傲的人情味盡失。我們說臺灣是鬼島,又說到處是酸民,整個社會憤世嫉俗,又充滿壓力。在過去,我們眼神交會、互相擁抱,哪怕只是錯身茶水間的會心微笑,都讓我們真實分享當下的喜怒哀樂;但現在,忙碌的生活把我們榨得一滴不剩,熒幕前那個沒有溫度、沒有情緒的代號,成了我們和外界的唯一連結。看似寛廣的虛擬世界,其實擠不出多餘的空間,來容納真實的愛。但,臺灣不是特例,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問題。
▲瑞士政府自12年前開始舉辦「鄰居節」。(圖/鄭怡華授權提供,下同)
說到這,我不得不佩服瑞士政府的遠見,他們早就發現這種社會現象,在12年前開始的「鄰居節」,開宗名義直指核心:It contributes to fight against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打擊孤獨與寂寞,創造美好社會)光是那張鮮豔而童趣的海報,就足以把人們拉到單純的童年回憶。
活動內容了無新意,全是吃喝玩樂閒嗑牙,但某個程度來說,它算是集體心健治療,至少,落單的靈魂在這裡找到釋放壓力的窗口。否則,這個多種族多語言的聯邦國家(四種官方語言,23﹪的外來移民),很難不出現幾個行爲偏差的激進份子。和意外發生後,對兇手及其家庭的追殺,或陷入廉價的廢死攻防,瑞士政府這一招,顯然是釜底抽薪的辦法。但願在震愕和悲憤中,我們仍保有自省與關懷的正面力量。與其害怕,或沒有建設性的謾罵,不如關掉電視,走向人羣,給彼此大大的祝福和擁抱。
●作者鄭怡華,前東森電視新聞主播,現旅居瑞士。本文出自Yvonne Cheng臉書,已獲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