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會引起恐慌,爲什麼日本還要這麼做?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製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如果知道一星期後小行星就要撞擊地球,你會不會告訴大家?

這道看似離譜的送命題最近真的有人試了一次:一週前,日本第一次在尚未偵測到地震波時,就發佈了大地震全國預警。

毫不意外,恐慌焦慮爆發,鉅額經濟損失接踵而來,而直到一週後警報解除,警告中的情況也沒有發生。

你或許會以爲,敢於如此大規模發佈預警,一定是因爲出現不測的概率非常之高。然而實際上,支撐這次判斷的數據是,地震有“千分之四”可能發生。

如此之低的概率,又明知會引發恐慌,日本爲什麼還要頭鐵地發佈這次預警呢?

“不知道跑了多少家店,一瓶水也買不到。”

8月8號,地震預警發佈2小時後,日本靜岡市的居民就發現,超市都被搶空了。

方便麪、自熱米飯,甚至包子麪包,所有適合拆袋即食的主食都只剩下寥寥幾袋,飲用水更是被掃蕩一空。

“實在買不到水,只能退而求其次,囤了好些麥茶。”

一位家庭主婦無奈說道,等丈夫回家吃完飯急急忙忙出門,發現還是來晚了。

同樣的情況從西到東,幾乎發生在日本東南沿海的每一個縣市之中。

因爲這次的地震預警非比尋常,它警告的是日本人近30年來最懸心的噩夢——南海海槽大地震。

什麼是南海海槽大地震?

一場一旦發動,半個日本都會受災的特大型地震。我們熟悉的旅遊地衝繩、九州、大阪以至東京,一個都逃不過這場劫難。

最壞情況下,它可能造成32萬人死亡,238萬棟房屋損毀。如果你對這些數字沒有概念,那我們舉個例子,導致福島核電站泄漏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僅造成2萬人死亡和失蹤,而這已經是日本百年來烈度最高的地震。

可以說,就算是見慣了地震的日本人,提起南海海槽大地震那也是打心眼裡害怕:一旦爆發,情況很可能超越最悲觀的想象。

更可怕的是,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鬼手就搭在每個人的後脖頸子上。根據專家預測,它在近幾十年內發生的概率高達70%-80%。

因爲南海海槽是兩大板塊交界擠壓的地區,這地方每隔100多年就要大震一次。上一次大震是昭和年間的1946年,掐指算算,又快到日子了。

這麼一說,想必就不難理解,當政府提示要注意南海海槽大地震時,民衆爲啥這麼緊張,緊張是對這場地震最基本的尊重。

預警後,一則被翻出來的陳舊預言,更是把氣氛進一步推向高點。

啥圖都有的X網友突然想起來,2018年,曾經有人在X上做過一則關於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預言。

號主自稱是來自未來的未來人,通過時間機器,返回到了2018年,因爲經歷過南海海槽大地震,深深知道它的恐怖,所以特意回來提醒“前輩”。

預言者說,雖然當時自己還是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但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日期他很清楚,就是2024年8月14日。

這一天,正是此次地震預警有效期中的最後一天。

放平時,時間機器未來人啥的,這麼老土的預言早就被嗤之以鼻,但這次,時間節點實在過於精準,由不得人不心下一驚。

地震還沒來,感覺地震要來的謠言已經傳得漫天飛起。

每天都有人報告說,不得了,看見地震雲了。

當然,這也是個經典謠言了。小時候神秘雜誌都說,天上有怪雲,就是要地震,比如和地面垂直的條狀雲,就是受地磁改變而形成的異狀。這話,日本至今還有人相信。但調查後會發現,這大多就是飛機制造的痕跡。

總之,在這蟬鳴將近的夏末,正在熱熱鬧鬧準備慶典,迎接盂蘭盆節假期的日本東南地區,突然被按下暫停按鈕,陷入不安與嘈雜之中。

而這只是因爲一次概率並不太高的預警。

將心比心,如果爲了一個發生概率只有千分之四的事件,毀掉整個十一假期,值,還是不值?

這一次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預警就是這樣的情況。

和以往的所有地震預警不同,這一次嚴格來說其實不能叫做“警報”,而是應該叫做“提示”,提醒民衆“注意”南海海槽大地震可能發生的“臨時信息”。

通常來說,地震預警就像張衡地動儀的現代精密版本,檢測到遠方地震波後,利用地震波傳導慢的時間差,迅速發佈信息,提醒民衆在地震波抵達前的幾十秒至幾分鐘內進行緊急避難。

而此次南海海槽大地震“提示”,並非因爲偵測到了真實的地震波,是基於經驗和研究做出的趨勢研判。

也就是說,這是一次賭博式的預測,並沒有地震一定會來的實質性證據。

壓中的概率還不高,只有千分之四。

那麼8月8日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日本政府認爲,有必要在沒有偵測到地震波的情況下,依然需要發佈預警?

因爲這一天,日本宮崎縣近海發生了一場7.1級地震。

說起這場地震,你或許感覺沒啥印象。沒有印象很正常,因爲這事兒沒咋鬧上新聞。

對於房屋抗震等級普遍8級的日本來說,7.1級的地震稀鬆平常,並沒造成多大傷害,自然也沒有國際媒體關注。

但它發生的地點卻非常敏感,正是南海海槽附近。

一次7級地震很平常,但地震學家研究發現,在南海海槽附近,7-8級地震後,短期內再次發生毀滅性地震的概率會急劇上升。

平常或許要經歷1000次小地震纔會有一次特大地震,而7-8級地震後,發生特大地震的概率會變成每100次會有一次。

換句話說,7級地震或許就是特大地震的前奏。

1854年震驚日本的安政東海地震就是這樣一個雙子震,第一天震後到第二天真正的大震災來臨,不足24小時。

所以這個月,宮崎縣7.1級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立刻啓動防災計劃,經過2個小時的研討和調查,最終決定發佈爲期一週的“地震臨時信息”提示。

因爲此時,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的總體概率從平時的0.1%上升到了0.4%。雖說可能性依舊微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概率足足上漲了4倍。

這是2019年該預警系統建立以來首次運用,本意自然是好的,但代價卻遠遠不止虛驚一場這麼簡單。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老百姓只需要考慮做好自家防災儲備就好,社會部門卻要做出更嚴肅的響應。

於是家住東南沿海的居民發現,下班趕不上回家的特快列車了,因爲特快列車開始停運。大家只能選擇擠上降速後的列車,一站站慢慢晃悠回家:

“我們只能每到一站就下車放鬆一下,也算苦中作樂,畢竟別無選擇。”

觀光旅遊業更是遭遇毀滅性打擊,可能被海嘯侵襲的海濱浴場紛紛宣佈停業,溫泉小鎮等旅遊區迎來退訂潮。

成百上千的退訂涌來,道後地區溫泉旅館業者說:“除了新冠期間,這是第一次在盂蘭盆假期出現房間大規模空置。”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趕巧,預警發佈的一週,正好與盂蘭盆節九連休重合。

盂蘭盆假期在日本的地位,就像中國的黃金週,人們回家探親、出遊、享受假期,這時節,同時也是夏季節慶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段,各地都在舉辦民俗舞蹈和花火大會。

預警後,各地預計舉行的慶典和花火大會都陸續宣告取消。

旅遊業者盼了一年的大日子,啪地一下就沒了。

具體造成了多少損失,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統計,但一些地區性數據也可以管窺。

和歌山縣溫泉古鎮白濱町表示,因爲地震預警,短短一週他們就損失了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00多萬元。

要知道,這還只是一個總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僅僅2萬的小城鎮。

於是當8月15日預警正式宣告結束,發現一切平安無事,質疑預警必要性的聲音立刻激增:

“加劇公衆過度反應、火車延誤、多動取消,導致人們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造成困擾和焦慮的,不正是南海海槽地震應急提示信息本身嗎?”

很多人認爲,提示信息本身導致了過度反應,是造成經濟損失的罪魁禍首:

“預警提示的不過是平常大家也在防範注意的問題,結果驚恐下被曲解,變成了短時間的活動自肅。”

那麼,話題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明知會出現這種結果,日本政府爲什麼還要頭鐵地堅持宣佈呢?

不熟悉地震的中國網友或許會直覺性地疑惑:多大點兒事兒啊,千分之四的概率值得嗎?

日本政府認爲值得。

“寧要揮空球棒,不要三振出局。”

這是日本首任內閣安全保障室長佐佐淳行在危機管理上的名言。用棒球比喻,寧可白揮幾次球棒,也不要因爲沒有揮棒而錯過飛來的棒球。

當下日本防災的核心思想正是如此:以最悲觀的態度去預想,絕不相信樂觀的運氣。

因爲311東日本大地震給日本上了過於慘痛的一課。

311地震前,日本國家層面的所有防災準備都是朝着“百年一遇”的方向準備的,當時覺得已經十分足夠。

沒想到,短短的有生之年,卻讓日本趕上了“千年一遇”。事後覆盤發現,上一次出現掀起如此強力海嘯的地震還是在唐朝時期。

更令人追悔莫及的是,311大地震也是雙子震。

就在311大地震發生前2天,日本東北近海同一震源地就發生過7.3級地震。

不過當時因爲傷害同樣很小,後續引發巨震概率同樣很低,並沒有引起重視。

結果,墨菲定律雖遲但到,小數點後三四位的概率竟然噩夢成真。人類所有基於現代科學所建立的篤定和驕傲,都在這一天被巨浪拍得粉碎。

同時研究者發現,向來被稱爲“防災教育典範”的日本民衆,其實對緊急避難依然存在遲疑和僥倖。

海嘯警報發佈後,很多民衆本有機會前往高處避難,但認爲海邊高達10米的巨型防波堤“肯定足夠”,一些人偷懶留在了家中。

結果,巨浪輕鬆翻過防波堤,地震中超過90%死難者都死於溺亡。

災難發生時,嚴重程度其實只會比新聞播報更加嚴重。因爲當下的技術中,超過8級的地震其實很難在短時間內評估規模。

311大地震發生時,日本氣象廳給出的推測是7.9級,實際上,這場地震的最終評級是9級。

從福島核電站到緊急避難,311大地震所有悲劇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僥倖和樂觀。

僥倖相信事情沒有那麼嚴重,樂觀相信千分之幾的概率不會發生。

於是311大地震後,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全面修改了地震應急預警方案。永遠以最悲觀的態度預測地震行爲。

一旦發生可能爲前哨的7級以上地震,立刻請專家開會探討,2小時內確定結果,並向民衆發佈“警戒”或“注意”巨大地震的不同等級提示。

說到底,就是寧殺錯,不放過。

而對於日本普通民衆來說,這也是一次演習和實踐教育。

東京大學綜合防災信息研究中心關谷直也教授調查發現,大範圍提前預警果然引起了民衆的重視,30%受訪者相信將發生大地震,44.8%受訪者認爲就算不大,也會有地震發生。

於是,不光是食物飲水,簡易廁所、手電、充電寶、傢俱固定裝置等防災用品都瘋狂熱銷。據統計,在最有可能受災地區,防災用品銷量上漲了8倍。

過半數人表示進行了防災準備,人均防災消費上漲38%,達到2831日元。

不僅如此,各類更具當代意義的防災知識再次大範圍傳播:如果網絡信號消失,無法聯絡家人怎麼辦?

可以連接大規模災害時的免費WiFi“00000JAPAN”,它不需要任何註冊預約,根據能登半島地震經驗,在地震幾個小時後就可以陸續啓用。

因此,儘管有些人質疑政府太過大驚小怪,還是有更多日本民衆對這次預警表示支持。

“因爲什麼事兒也沒發生,所以纔會抱怨,如果南海大地震真來了,論調肯定截然相反。”

“我認爲迴避風險而取消旅行,不是反應過激,只是正常判斷。提醒注意不是要煽動恐慌,但促使大家恐懼進而行動,確實就是提醒的目的。”

於是,最擅於忖度,最擅於小事化了的日本政府,這次選擇了敏感而頭鐵的行動。即便明知會引發經濟損失,即便概率很低,依然拉響了警報。

這一次,在維持穩定的表象之前,人們選擇了擡頭直視那顆可能正在墜落的彗星:

歷史的萬一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就是催筋折骨的萬鈞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