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潛艇建設計劃備受爭議
據美國多家媒體11月7日報道,爲不斷強化海基核力量和戰略威懾能力,美海軍近期大力推進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建設。不過,多數輿論認爲,受多重因素掣肘,美海軍潛艇作戰力量建設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公佈潛艇建設計劃
報道稱,美海軍近期主要從兩個方面推進潛艇作戰力量建設。
建造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據美“防務新聞”網站報道,美海軍日前與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建造商——通用動力公司簽署價值94.7億美元的合同,以支付該級潛艇第一艘“哥倫比亞”號的建造費用和第二艘“威斯康星”號的預付款。
按照計劃,美海軍未來將列裝12艘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以替代現役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艘“哥倫比亞”號將於2027年下水,2031年開始戰備巡航。根據美國會研究服務局公佈的信息,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長度爲171米,寬約13米,滿載排水量達20810噸,可攜帶16枚“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或美軍在研的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具備較強的隱身性能。
加緊研發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據美“戰爭地帶”網站11月4日報道,美海軍日前公佈了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細節。該艇將比現役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寬得多,尺寸方面更接近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該艇還將借鑑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相關技術。
報道指出,加寬的設計可使潛艇外殼和內殼之間加入更多消音功能,令對手更難探測和追蹤,進而提高生存率。另據美國會預算辦公室發佈的一份報告,美海軍希望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有能力攜帶62枚魚雷,或可通過魚雷發射管發射的其他武器(如反艦巡航導彈等)。
在美海軍大力推進潛艇作戰力量建設的同時,其國內媒體出現不少質疑之聲,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指責潛艇過分“燒錢”。美“防務新聞”網站11月7日發表《美國軍艦建造:今天還存在,明天可能就消失》一文稱,回首歷史,經費投入問題曾導致美海軍核潛艇項目難以正常推進。20世紀90年代,成本問題迫使美海軍將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訂單從29艘減至3艘,其生產中斷沉重打擊了美軍潛艇製造工業的基礎。
展望未來,如果每年建造3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每艘造價約35億美元),並從2026年開始每年建造1艘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造價約75億美元),意味着每年將投入180億美元建造潛艇,約佔2021財年造船預算(210億美元)的85%。評論認爲,五角大樓和國會山的防務規劃者應就想要什麼樣的海軍達成共識,除非有一個穩定、合理且可行的計劃,否則,造船工業界似乎不大可能擴張投資,以滿足“今天還存在、明天可能就會消失的造船計劃”。
批評潛艇“華而不實”。以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爲例,該艇雖運用諸多新技術,但仍需經過數年的磨合完善,才能像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那樣全面發揮戰鬥力。目前保守估計,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要想形成體系作戰能力,至少得到2035年之後。
此外,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搭載核彈頭或核導彈數量上,也比現役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有所減少。雖然該艇通用性相對更強,但在未來搭載新型武器裝備(如高超音速武器)時,可能會面臨“有艇沒彈”的尷尬局面,對其整體作戰能力形成掣肘。
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已具備較強海基核力量和戰略威懾能力的情況下,美海軍仍大力推進潛艇作戰力量建設,可謂別有用心。一方面,是爲構建在未來軍事衝突中對潛在對手形成優勢的強大海基作戰力量;另一方面,是爲美國造船業創造新的機遇,正如美國衆議員喬·科特尼所言,“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項目將爲工業界帶來重要機遇,數代造船工人和製造商將爲此奔波忙碌”。
美國媒體稱,雖然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海軍和核作戰能力建設上表態相對謹慎,但美軍方對海軍潛艇建設充滿期待。剛剛離任的美國防部長埃斯珀曾表態稱,“美國軍方可以其他什麼都不做,海軍也要儘快實現每年建造3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目標”。
美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近期也發佈研究報告,呼籲美軍建造500餘艘艦船(其中包括無人駕駛和輕型載人平臺),並維持一定數量的核潛艇。未來,美軍或將以隱身性、殺傷力和威懾力爲重點,持續推進潛艇作戰力量建設。
不過,輿論普遍認爲,美軍在潛艇作戰力量建設上的大規模投入,難以取得實效,且無法掩蓋美軍作戰能力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據美《海軍時報》11月7日報道,美海軍“底特律”號瀕海戰鬥艦近日在美海軍第四艦隊防區執行任務時,突發嚴重的工程故障,最終失去動力。近年來,艦船故障頻發對美海軍來說已是稀鬆平常,暴露出美軍戰備建設的重大隱患。美軍在潛艇建設投入上的“偏袒”,可能對其他戰備建設產生一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