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愛三飛彈捉襟見肘的省思

愛國者三型飛彈可裝填16枚飛彈於同一發射架。(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文/梅復興

日前媒體報導,國軍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庫存彈量不足,缺乏「第二擊」能力。但這不僅是建軍華而不實的問題,亦不乏其他層面值得思考。

其實,當初美方對我聯合防空進行評估後,建議只需將既有3個愛國者二型連提升至「愛三水準,並調整部署即可。其旨在僅爲部分關鍵性戰略目標提供點防禦能力,以抵消中共彈道飛彈之威懾與政治意涵

但後來軍購決策形成過程中,「愛三案」卻出現了明顯轉折與大幅擴張,成爲分12年投入近1,800億元構建之規模。

究竟這真如某些論者所稱的國內政治考量(涵蓋中南部以討好民意)?實際軍事需要的演變?還是另有幕後運作?無論如何,從僅提升3套,到總共籌獲10套 (提升3+新購7),在資源上差異巨大。然因預算有限,飛彈單價又居高不下,多買了發射架組就只能少買飛彈了。

美方在2008與2010年的兩次軍售通告中,總共宣佈批准出售達444枚MIM-104F 愛三飛彈(簡稱『小彈』),這代表美國所能售予我國的最大數額愛三彈。值得注意的是,當初我軍方規畫「愛三案」採購的彈種僅限「小彈」,並未添購原先所使用之MIM-104D GEM彈(簡稱『大彈』)或其改良型。

所以要提大、小彈之分,是因爲即便美軍愛三飛彈連建制,也不是純粹裝備 (主要攔截彈道飛彈用的)高價「小彈」,而是「大彈」與「小彈」混合部署,以提供較理想之反飛彈暨中長程防空戰力。國軍「愛三連」建制未經公佈,但典型美軍愛三每連8座發射架(車),其中2座發射架常態裝填「小彈」(每架16枚),5座發射架常態裝填「大彈」(每架4枚),另一發射架保持調適構型,平時裝「大彈」(4枚),必要時可換裝「小彈」(16枚)。以此推算,一個「愛三連」需要「大彈」24枚,「小彈」32枚。若國軍師法美軍編裝,那9個愛三戰備連就會至少需要288枚「小彈」。這樣「小彈」數量或許遊刃有餘,但剩下的發射架就會需要216枚「大彈」。而當年臺灣引進愛二系統時,總共只買了200枚「大彈」。

反過來計算,即便我們買足了美方批准的總數,分配到9個連,每個連也只能分到49枚,也就是大約3個發射架常態裝填「小彈」。剩餘45個發射架如果全部裝填「大彈」,就會需要180枚,接近原有「大彈」之總數。臺灣目前所購擁大、小彈總數,只勉強滿足9個「愛三連」一個常態裝填基數。根據國防部歷年向立院所提報告,共軍對臺部署之陸攻飛彈部隊達12個旅,約2、300輛發射車,飛彈千餘枚,可持續對我發動5波次攻擊。亦即,我愛三之攔截能量,大約相當於共軍對臺部署所有發射車一次射擊,還未依「射–看–射」(Shoot-Look-Shoot)接戰準則,計算每次發射2枚之耗彈率

別忘了,國軍不只籌建9個愛三戰備連,還多買了一套愛三系統供訓練與換裝/維修週轉。這個連在必要時,也可披掛上陣擔負戰備任務,但需要32枚「小彈」與24枚「大彈」。不管怎麼算,我們現有的庫存彈量,均無力支應第一波後的攔截作戰。

▲美方原建議臺灣,僅需將愛國者飛彈二型連(圖)提升至「愛三」水準,並調整部署即可。(圖/取自維基百科)

國軍所籌建的「愛三」戰備彈存量,僅勉強夠一個裝填基數是事實,但並不意味這個投資(暨其重架輕彈資源分配)不正確或不具戰略價值。共軍對臺部署的飛彈數量固然數倍於愛三彈,但其對臺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卻並不是實際發射那些飛彈摧毀臺灣,而是藉其被認爲不可攔阻防禦之殺手鐗印象,瓦解我民心士氣,不戰而屈臺,或至少以武促統,爲北京提供有力談判籌碼

「愛三案」的決策思維邏輯迄未公開,但必盤錯多重複雜考量。譬如,犧牲飛彈採購數量以多籌建地面發射/射控系統,有可能是考慮日後預算允許時增購,或臨戰危機時美方緊急支援。增購發射系統組,也可能不無確保防空部隊編制免遭裁撤的動機。而在當時背景下,軍購內容與規模亦不能排除國內外各方勢力遊說角力的因素。

在臺灣北、中、南部署9個愛三飛彈連雖然耗資巨大,且飛彈數量不足,實際總接戰能量遠低於共軍足以持續對我射擊之次數,卻代表着足以容納超過600枚具反飛彈能力攔截器的72座發射架與射控系統,平時可供國軍部隊累積操作經驗,訓練戰技,並維持一定戰力。目前彈數雖嫌不足,但日後卻可增購補充,或在緊急時向友邦調借。這增加了共軍飛彈攻臺成功之複雜度與不確定性,並對其恫嚇盤算形成反瓦解。

當年決定擴大采購「愛三」之部份考量,也是着眼於小布希政府一再施壓臺北必須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並點名飛彈防禦爲關鍵投資領域。政府顯系決定藉此舉兌現承諾,除構建實質軍事能力外,更以此穩住美國的支持與戰略合作關係。特別注意,這不是付保護費,而是安撫美國政府懷疑臺灣在國防安全上有白吃午餐之嫌所衍生不滿情緒的必要、睿智之舉。相信,這也就是爲什麼在長期藉公投結果杯葛「愛三案」預算的國民黨,在馬總統上任後會照單全收,新購7套愛三系統與超過400枚MIM-104F彈的原因。

愛三系統還有其階段必要性。我國自力研發的天弓三型系統雖也具反飛彈性能,並像「愛三」般可機動移換陣地。但「愛三」在2011年左右就已返國擔任戰備,「弓三」則到2015年後才量產,目前纔剛開始少量服役。在這段期間內,像軍方移防飛彈連到花東,補強弓三成軍前防空戰力隙缺之舉,就只能仰賴「愛三」了。更何況,倘若當年未因採購預算延宕了數年,這個間隙還可能長達10年以上!

▲爲強化防空戰力,愛國者三型兩個飛彈連已陸續移防進駐花東地區。(圖/示意圖/記者陳明仁攝)

最後,美方所協助規畫並業已實踐之聯合防空構想,包括了即時分享DSP衛星預警資料、籌建UHF波段長程預警雷達、飛彈預警中心與區域作戰管制中心、整合「博勝迅聯」資料鏈架構,再搭配愛三飛彈攔截系統,構成了功能齊備、接戰各階段環密相扣的飛彈防禦能力。由於連北約等正式盟國,都未見得具備這麼先進、完整而又有美國國家級能力加持之飛彈防禦系統,臺美合作構建維持的飛彈防禦體系,無異準軍事聯盟。這個中戰略與政治隱喻極爲重大深遠,更具籌碼價值。我們絕不可因中共的宣傳誣衊或國內的政治噪音,而扭曲了此案在國家安全及兩岸穩定上所扮演之重要角色。

好文推薦

梅復興/川普就職對臺軍售:有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梅復興,臺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嫺熟美臺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爲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