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新書《背影》說“人緣” 追憶與故交往事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電  (劉穎穎)1996年10月30日,馬未都創辦觀復博物館,如今二十五年過去了,觀復博物館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設館,也讓大批民衆得以走近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古物之美。作爲一名文化學者藏家,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創辦出國內第一傢俬人博物館?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馬未都最新散文集背影》,書中講述了他人生經歷背後的故事

《背影》是馬未都爲故去親友所作,書中人物身份各異、親疏有別,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二十五個人,二十五篇文章,馬未都回憶與友人“遇見”的時光記錄他們真摯的性靈。從文學編輯到收藏家的過程中,他與各種人物結緣,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也成爲他人生經歷的重要部分。

今日的馬未都活躍大衆熒屏傳播收藏知識。但是鮮有人知道,並非專業出身的他,僅憑着一腔熱愛才走上了收藏之路。《背影》一書中記敘了他早年收藏的經歷。生於1955年的他,插過隊下過鄉,做過機車銑工。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爲一篇小說,他調任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做文學編輯,發掘了現今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家的小說。業餘時間裡,他則喜歡到琉璃廠淘寶

馬未都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懷有巨大的熱情瓷器是他的至愛,“甭管是什麼,我一見就邁不開步,兩眼發直,旁若無人。”爲了能接近自己喜愛的瓷器,馬未都想到和營業員套近乎,他就找些話題與他們交談,以博好感,其實全是爲了貼近瓷器。

馬未都還在《背影》中自述早年經歷:“我在文化系統裡算不規矩的,東跑西顛,呼朋喚友,上九流下九流皆有朋友。”從不同的藏家身上,馬未都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觀,收藏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對於王世襄來說,收藏是玩;而對王季遷來說,收藏是守。不同的性格最終造就了文物不同的命運。這也讓他對收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馬未都常掛在嘴邊的是人生的八字方針,自信,認真、堅強、寬容。《背影》一書側寫了馬未都的成長軌跡。他在書中追憶了自己的父親。馬未都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馬丹林,一個膠東半島鹽鹼地農家子弟,十幾歲參加革命,從指導員教導員到政委,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大大小小多場戰爭。馬未都寫道,“父親開朗小時候印象中的他永遠是樂呵呵的,連戰爭的殘酷都以輕鬆的口吻敘述,從不渲染。”

這樣的人生態度影響着馬未都的成長,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品質。作爲重要的親人,馬未都也特意將父親一篇《鏌鋣島人》放在開篇位置,就是爲了紀念父親的教導。

《背影》寫的是馬未都在天地人世間的種種相遇,因緣際會,這些人與馬未都的人生都產生了似有若無的聯繫。歲月奔馳,馬未都記錄下這些逝去故人身影,也記錄下他六十餘年的生活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