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寶貝/戒除寶貝依戀物品的好方法

圖、文/媽咪寶貝

永遠長不大的小習慣?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孩子卻老是離不開手中看似殘破不堪的娃娃,或是沒有安撫毛巾在身邊,孩子就不肯睡覺嗎?寶貝依戀物品的行爲相當常見,知名卡通「Snoopy And His Friend」當中,就有一名小男孩Linus總是一邊吸着手指,身後還拖着一條藍色毛毯。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牀心理洪梅禎提到,卡通劇情中,小男孩隨身攜帶的藍色毛毯,在英語中稱爲「Security Blanket」,也就是「安全毛毯」。

Why?寶寶戀物知多少造成孩子對物品產生依戀性的原因有許多,發生的高峰期約於6個月至3歲左右。此階段孩子的心理髮展特徵,與依賴物品有着密不可分的神奇關聯,例如:6個月大的寶寶,正在積極探索他所生活世界,寶寶與外界互動增加,情緒表現也變得更多,除了能與成人進行簡單的遊戲,也會顯露出開心、難過等情緒,或是發展出對特定的人微笑、發出聲音等行爲,此時成人接收到孩子訊息後的反應,將大大影響着寶寶日後其它行爲表現。

檢視心理特徵剛出生的寶寳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大約5、6個月之後,寶寶基於摸索出來的經驗,開始能夠辨認不熟悉的環境,並對特定人、事、物產生熟悉感,例如:孩子開始認得主要照顧者的特徵,當媽媽出現時,孩子露出快樂笑顏;當與媽媽分離,孩子可能會哭泣,或是表現出渴望被擁抱的模樣。洪梅禎心理師指出:「從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此時期開始建立依附關係。」由於寶寶的認知發展還不夠成熟,尚未具備物體恆存概念,洪心理師進一步說明:「在寶寶的世界中,如果媽咪消失在眼前,他們會視爲永遠的消失,而不像大一點的孩子能夠理解『媽咪只是出門去買東西,買完就會回家。』因此,我們很常看到此階段的寶寶一旦與照顧者分離,情緒反應會表現得相當激烈。」

無法接納父母關注降低當寶寶越來越能適應周遭環境,同時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步調也會開始變得一致,親子間漸漸具備特殊默契,例如:孩子已能習慣固定的哺餵及睡眠時間、爸比媽咪初爲人母的焦慮感也不再那麼強烈,父母開始知道孩子的需求爲何,對於需要更換尿布、哺乳等養育事項逐漸上手。然而,親子間互動方式已具備一定程度熟悉,當孩子哭泣時,家長並不會像對待新生兒般,如此即刻給予關注,洪梅禎心理師提到:「許多家長在孩子漸漸長大後,提供的關注強度及立即性都會減弱,一方面代表父母可能已經很熟悉自己的孩子,舉例來說,當寶寶尿布溼了而哇哇大哭、門口有人按電鈴,這兩件事同時發生,家長可能會選擇先去應門,而非即時安撫寶寶。」面對家長態度的轉變,孩子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去接納或理解,畢竟在他們剛出生時,只要一哭,新手父母就會手忙腳亂的立刻衝向嬰兒牀邊,現在卻無法馬上獲得關注,可能因此產生「媽媽爲什麼不先來抱抱我?」、「媽媽不能馬上來幫忙?」等矛盾的疑惑。

陪伴自己,創造安全感原本無時無刻照顧在身邊小心呵護自己的照顧者突然轉變態度,寶寶只好開始練習照顧自己,他們會藉由吸吮手指、奶嘴、拉着被子一角等方式達到安撫的效果,當照顧者不在身邊時,孩子會藉由上述行爲練習,等待照顧者再次出現。洪梅禎心理師強調:「每次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對寶寶來說都是一次強烈的經驗,在不同狀況下的分離,也會促使寶寶出現其它不同的情緒,例如:帶着喜悅、滿足的道別,抑或偶爾感到生氣、嫉妒、焦慮、擔憂。」在一次又一下經歷後,寶寶會思考哪些事物能取代主要照顧者提供安慰?此時,經常陪伴在側的毯子玩具、奶嘴,甚至是手指頭,便成爲寶寶安全感的來源。

寶寶戀物正常嗎?寶寶的戀物行爲,不等於會引起性衝動、興奮的戀物癖,也不同於自閉症兒童特別沉溺專注於某樣物品的行爲。其實即便是成人,也會有特別喜歡某物、蒐集物品的行爲,舉例來說,有些大人出門旅行時,也會習慣帶着一個小玩偶或是習慣使用的枕頭等,比較像是一種陪伴的概念。同樣的,小小孩依賴臭被被、玩具車的行爲,也是類似的狀況,寳寳時期的戀物,被視爲一種自然的發展過程

寳寳時期的戀物,被視爲自然的發展過程。

3狀況,告別寶寶依戀行爲儘管嬰幼兒時期的戀物行爲並無大礙,但許多家長仍擔心孩子過度依戀物品,例如:即使只是前往診所施打預防針,寶寶仍堅持要攜帶平時睡覺用的小毯子;或是外出旅行時,因爲忘了將心愛的玩具帶出門,便整路都哭鬧不停。爲了和緩孩子對特定物品的堅持,以下3大狀況題,協助父母以正確方式,陪伴孩子走過不安全感作祟的情緒難關。

狀況1:寶寶吸吮手指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現吃手的現象,當孩子總習慣把手指放進口中,父母首先應評估孩子是否處於口腔期?洪梅禎心理師說明,常見3、4個月左右的寶寶有吸吮手指行爲,此時寶寶正在學習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感覺,並努力於肌肉的控制,對他們而言,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手指等,皆爲他們玩耍的一項媒介。因此,當父母看見孩子將手指頭放進嘴裡,通常不必太憂心,可視爲一種正常的身心發展歷程,一般正常發展狀況下的寶寶會隨着年紀漸長,吸吮手指的行爲也會自然消失。

check!戒除方法若孩子2~3歲以後仍有吃手的習慣,家長可以先行觀察孩子出現此行爲的時機,例如:發現寶寶緊張、害怕時會不自覺吸吮手指,可試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鼓勵他們以口語表達感覺,並提醒孩子手指頭有細菌,把細菌吃到肚子裡會生病等方式。

狀況2:奶嘴不離口4個月大的寶寶吞嚥發展慢慢進步,吸吮反射會隨着腦部發展而逐漸減少,過去孩子對奶嘴的需求,可能是基於需要被餵飽的生理性需求。但當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奶嘴的作用則較偏向安撫性及滿足口欲。有些家長擔心寶寶經常使用奶嘴會造成口腔發展異常,其實除非是過度使用奶嘴,否則對牙牀及牙齒的不良影響相當少見。至於孩子應該戒除奶嘴的時機因人而異,洪梅禎心理師建議,1歲半以後可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方式,進行戒除奶嘴的任務。

check!戒除方法坊間許多人流傳,可於奶嘴上塗抹辣椒或黃蓮等方式,讓孩子難以忍受刺激性的味道,而放棄吸吮奶嘴,洪梅禎心理師認爲這樣的方法治標不治本,家長應先觀察孩子之所以離不開奶嘴的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而爸比媽咪可嘗試的戒除奶嘴方式有許多,包括積極引導孩子使用吸管、轉移注意力,或是理性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們:「奶嘴是小baby在使用的,你已經長大了,要試着跟奶嘴說再見。」

狀況3:依戀特定娃娃、毛毯學齡前幼兒若隨身攜帶喜愛的玩偶或毛毯,看似相當可愛、討人心疼的一項舉動。然而,當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家長才發現寶貝竟會將依戀的物品偷偷藏匿在書包中,無論是上課、吃點心、午睡時,皆堅持不與心愛的物品分開。洪梅禎心理師提醒:「雖然一般的戀物情節無傷大雅,但若戀物行爲影響到寶寶的生活,甚至干擾孩子的人際發展,此時父母便應立場堅定,替孩子戒除戀物行爲。」

check!戒除方法單一專注物品容易引發孩子的依戀行爲,因此,提早預防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準備動作。爲了減少寶寶日後特別依賴某樣物品,家長可預先輪流替代小被子或陪伴睡覺的玩偶,若孩子已略出現依戀行爲,爸比媽咪則可採取延宕滿足的做法,延長孩子對物品的需求滿足時間,例如:孩子睡前要求媽媽幫忙拿取玩偶,媽媽可回答:「可是娃娃說他今天想要自己睡覺」、「等你眼睛閉閉、乖乖躺好,媽咪纔去拿」,藉此讓孩子漸漸適應沒有依戀物品時時陪伴在身邊的狀況。

家長態度有助寶寶長大大部分的寶寶在面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都會哭泣,對他們而言,依戀物品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父母同等重要,因此,當必須與特定物品拉開距離時,孩子難免會感受到情緒矛盾。每個需要消化這些感覺的時間不同,有些孩子容易被安撫,有些則可鬧上好幾個小時,此時,父母的介入與引導對他們來說是提振精神的定心丸。

提供高品質陪伴陪伴的品質並非由時間長短來定奪,許多家長在孩子身邊,卻埋頭進行自己的工作、滑手機等,忽略孩子需要與照顧者互動,藉由照顧者理解、接納寳寳的情緒,寳寳才能夠明白「有人懂我的感受與需求,我不是孤單一個人」。

拓展其他興趣遊戲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生活經驗,透過遊戲過程,孩子獲得觀察、學習、瞭解自己與他人的經驗,進而提升建構這個世界的能力。遊戲活動除了能讓孩子嘗試接受新經驗、轉移對依戀物品的注意力,過程,更提供練習處理挫折、情緒的機會,洪梅禎心理師提到,躲貓貓(peekaboo)就是很好練習分離的遊戲經驗,若對象爲年紀較小的寶寶,家長可能只是躲在枕頭後面,時不時露出臉來逗寶寶笑,等到孩子大一點,爸比媽咪可試着進行更進階的躲貓貓,例如:躲到門後面,讓小小孩將「分離」的焦慮感降低。

保持正向態度不取笑、不處罰、不剝奪,是父母協助孩子擺脫戀物情節的重要指標,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投以刺激性語言,譬如:膽小鬼、好丟臉等諷刺詞語,洪梅禎心理師表示:「練習向自己依賴的物品說再見需要時間,也需要練習,父母應理解寶寶戀物是一個正常的發展歷程、孩子邁向獨立的必然階段。」瞭解孩子戀物的原因,保持支持的正向態度,才能協助孩子的發展經驗變得美好

讓寶寶有足夠時間長大大約從6個月大左右,寶寶會與照顧自己的父母、奶奶、保母等人建立深厚關係,當彼此分離時,會產生情緒反應,其實寶寶的抗拒,代表他視照顧者爲重要角色,父母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分離焦慮只是反映出情緒表達及信任發展歷程。若成人能夠事前向寶寶預告即將來臨的分離,以及何時再見,可以幫助寶寶練習忍受分離帶來的情緒,同時也讓寶寶學到,爸爸、媽媽一定會再出現。

洪心理師提醒:「好的分離經驗可以協助寶寶建立優質依附關係,儘管建立信賴感和安全感需要一些時間,過程中孩子會面臨情緒與挫折感,父母應學習接受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瓶頸。」或許有一天,您會突然發現,咦!寳寳怎麼不再吸奶嘴?怎麼不需要被被?給予孩子適度成長空間,有助於讓他們充滿信心的邁向另一個發展階段。

不取笑、不處罰、不剝奪,是父母協助孩子擺脫戀物情節的重要指標。

採訪撰文/許家寧諮詢/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牀心理師洪梅禎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洪梅禎學歷:輔仁大學臨牀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經歷:澎湖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約臨牀心理師、桃園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兼任臨牀心理師、培靈關西醫院臨牀心理師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牀心理師專長:早期療育親職諮詢、兒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鑑與治療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5年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