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青藏高原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着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劉叢強介紹,青藏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4;高原地勢高聳地域遼闊,外圍大斷裂帶和切割強烈的地貌周邊地區形成巨大高差,構成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高原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冰川面積減小、凍土消融草原退化,生物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自然災害增加。生態環境變化通過影響氣候變化、能量交換、物質遷移、水量改變等生態環境因子,對全球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青藏高原地球關鍵結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受到全球和區域的構造和氣候帶影響,青藏高原的地球關鍵帶科學研究將有助於實現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突破山區社會可持續發展。

青藏高原最大的發展短板在哪?劉叢強則表示,最大短板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雖然蘊含了大量水資源,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亦無法獨善其身。如今,青藏高原冰川大量融化,凍土慢慢消融,整個地球在變暖。如此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很難恢復,這就是青藏高原最大的自然短板。而社會短板則是高山地區社會經濟不發達,交通教育、科學等社會資源嚴重滯後於沿海地區

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關係不一般”。劉叢強表示,黃河發源地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不只是黃河長江的發源地,還有黃河長江流域的中游甚至下游。

爲此,劉叢強對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他認爲,科學界啓動了包括二次青藏科考等諸多綜合性科考項目,旨在摸清青藏高原的家底,例如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方面。在考察和科學研究基礎上,相關學者將來會提出更系統、更科學的建議,如何來持續利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能源資源等,青藏高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背景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引起政府、科學界、公衆一起來關注。

“要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需要時間、需要科學界的共同努力,並且要實現全球治理,秉持全球命運共同體,共住地球村共築地球村、共護地球村。”劉叢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