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汶》蛋洗中正堂談轉型正義

抗議不拆蔣介石銅像 臺灣國今衝中正紀念堂雞蛋被捕。臺灣國辦公室提供

報載,文化部長日前與媒體茶敘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認爲,抗議者立場已趨向溫和並不主張拆館與拆銅像;如何客觀展現歷史真相,是文化部的責任。但隨後卻遭臺灣國辦公室人士蛋洗銅像,抗議人士認爲放任蔣介石銅像安座在中正紀念堂內供人瞻仰膜拜,令人氣結;高壓統治的時代臺灣人歷經獨裁政權的迫害、二二八事件的屠殺清鄉戒嚴,乃至於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好不容易本土政黨全面執政,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規定應「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爲法定首要任務

事實上,蔣公已走入歷史,銅像倒是成爲歷史遺址,現在看到蔣公銅像還有人會膜拜嗎?不久之前,有立委在立法院質詢退輔會主委馮世寬,退輔會拆蔣公銅像爲何毫無進度,馮主委答「他堅持反對拆銅像,也會強烈抗爭」。二人的論辯答詢反映了兩代人對蔣公銅像的不同觀感。國民政府民國38年到臺灣初起,法制不彰百廢待舉,特別日本佔據50年甫離臺民心躁動,對主政當局不夠信任可想而知,民衆與政府齟齬衝突時而有之,當時政府爲解決暴動維護秩序恐或有諸多不合宜方式,迫以非常手段或軍事鎮壓百姓者等情事,諸如此類皆已見諸一般文獻。

事實上,今日四、五年級後出生之民衆,對於當時那些主事者或所謂的「元兇」恐早已淡忘。二、三年級都已不在人世或成爲耆老了,要講述過去塵封往事只見談生活貧困、三餐不濟日子;對過往政治紛擾早已釋懷淡化了。然而,飲水還是要思源,當時國民政府能在戰亂中化險爲夷,從窮困中邁向今日的安居繁榮,政府真的一無是處?歷史本來要從長遠觀之,始爲客觀公正合理。

吾等從小爲人子、當學生時,在家、在校經常飽受父母師長嚴厲責罰時而有之,於今日謂之乃「家暴」或不當體罰;然而當時家庭普遍生活拮据,家中小孩多,父母無力照顧都還拜託師長幫忙嚴加管教小時候誰沒有被父母、師長鞭打過?難道我們還會翻案責難過去管教體罰過我們的師長甚至是父母,製造一番仇恨是非嗎?

而政府爲落實歷史教育,釐清相關責任歸屬,使國民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羣融合已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訂定受難者家屬具體賠償辦法等,當日放假並舉辦追思會等,目的均在試圖化解紛爭促進族羣融合與歷史的紛擾。

促轉條例第 1 條首揭:「爲促進轉型正義及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而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就是要化解衝突彌平歷史創傷,部分人士以此不理性激進方式抗議蔣公銅像,無非滋生更多或另外一波之爭端。歷史永遠是時間的長河,對歷史人物的喜好憎恨產生的恩怨情仇、褒貶,就且讓後世子孫論斷評價。

(作者爲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