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宇專欄-從央行政策納入氣候變遷談ESG
鑑於氣候加速變遷,2017年12月12日在巴黎舉辦的「One Planet Summit」會中,八國中央銀行和國際監管機構成立NGFS「綠色金融體系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網絡」,或稱「綠色金融行動網絡」,目的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全球應對措施,並加強金融體系在管理風險和調動資本上,進行綠色和低碳投資,俾使環境能永續發展;除要求成員積極提出相關措施外,並自行或委託綠色金融分析。向來以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爲使命的主要央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已扮演積極角色,研究是否進一步將氣候變遷納入貨幣政策的思考架構,雖然目前見解與看法仍有不同,但觀察NGFS由最初八個創始會員,2021年6月底已達95個會員,顯示愈來愈多央行關注這項議題。
目前美國聯準會(Fed)成立氣候監督委員會,要求金融機構提升對惡劣天候事件的意識和適應力,以及緩和氣候變遷風險的應對措施;據Fed舊金山分行研究,氣候變遷是一種已知的未知風險,若風險升高,人們將增加預防性儲蓄,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若出現大量儲蓄行爲,可能將影響市場利率水準,也連帶限縮央行因應景氣低迷的政策空間。英國央行、法國銀行就氣候變遷風險或損失對其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歐洲央行也預計2022年對銀行在應對氣候風險策略及計劃方面進行審查;日本銀行則以零利率資金提供金融機構對氣候變遷領域放款與投資;預料未來氣候變遷因素納入央行政策考量,將爲大勢所趨。
美國總統拜登4月22日召開線上全球氣候峰會,40多個國家領導人受邀出席峰會,拜登宣佈雄心勃勃的目標,承諾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50%~52%;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也紛紛承諾大幅削減碳排放。雖然近期拜登因撤離阿富汗事件而受到抨擊,但8月31日仍派遣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抵天津進行第二次的訪中行程,欲在列爲其重要政策的氣候領域上扳回一城,顯示未來減碳排、讓環境永續發展,將是各國制定產業經濟政策,以及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ESG已成熱門的顯學,除由上述政策面直接引導的環境保護(E, environment)外,目前各國監管機構也要求企業加強其社會責任(S, social)及公司治理(G, governance),綠色永續(Sustainability)的觀念與身體力行,將是政府努力着重的方向,在可見的未來,相關政策補貼、金融支援,將成爲重點施政項目,也是企業未來實體投資可依據的方向,更是金融市場與投資人值得關注的重點。
除各國政策之外,產業也紛紛往相關目標調整。由國際氣候組織與碳揭露計劃(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主導力推的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努力說服全球龍頭企業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報使用進度,而蘋果也希望在2030年之前推動其供應鏈廠商都能做到碳中和。
臺灣很多本土評鑑機構也會每年針對「環境永續」做公司排名,讓這些努力在環境保護貢獻的優良企業被大衆看到。目前上市櫃公司如緯創、友達、尖點、富邦金、新光金等,也紛紛成立永續委員會,像臺達電、華碩、宏碁等設立永續長(CSO)及永續管理師等專職,根據GreenBiz針對全球逾1,100位從業人員調查的2020年職業報告,高達58%大型機構(營收逾10億美元),在過去2年增加永續相關職務,包括永續發展分析師、永續發展專家及永續發展顧問等職位,較2019年增加兩成。
另政府也開始重視環保,近來規範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戶,必須在五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在在都在鼓勵綠電在臺灣的發展。
但目前光以臺電建置的綠電量能(僅佔其綠電規劃四分之一),若沒有民間企業參與綠電建置,根據估算,到2025年恐怕會出現50億度以上的綠電缺口,在全球已然走向綠能減碳的大趨勢路上,這對於臺灣長期產業競爭力將會是嚴重的打擊,是政府要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