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保力推FinTech 搭橋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發展與資本市場服務新思維座談會,由工商時報社長兼總編輯陳國瑋(右二)主持,出席與談人: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所長楊仁達(左一)、元大證券董事長賀鳴珩(左二)、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中)、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鬍星陽共同進行研討(右一)。圖/顏謙隆
金管會日前公佈白皮書,提出11項優先發展目標,顯示力促FinTech發展決心。由集保結算所主辦,本報協辦的「金融科技發展與資本市場服務新思維」座談會,會中邀請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所長楊仁達、元大證券董事長賀鳴珩、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鬍星陽等科技、金融及學界菁英代表與談,一同分享臺灣應如何以新科技、新思維推廣金融科技。
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臺灣面對FinTech國際趨勢,集保結算所扮演金融業者與監管單位的溝通橋粱,在金融科技應用也希望成爲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推手,近期目標以大力發展基富通、洗錢防制平臺及手機存摺等3項服務爲主,積極推廣FinTech,同時也開放更多資源協助業者運用。
林修銘表示,自動化智能化基金平臺「基富通證券」,由集保結算所負責後臺作業,提供投信投顧業者基金線上銷售管道,並期望建構基富通成爲線上金融產品中心,透過網路推廣向下紮根,擴大年輕族羣使用率,創造更多元的投資機會。8月底基富通將舉辦客戶體驗分享,預計初期開戶數達到8千戶,9月起開始交易。
而臺灣身爲亞太洗錢防制組織(APG)的一員,依規定金融相關機構必須在2018年完成評鑑平臺建置,集保結算所在評估各機構建置成本及可能有架構及規模不一等問題後,因此按照國際標準設立「洗錢防制查詢系統」,從整體產業思維,統一建置,只要加入成員,就可避免不符國際要求等問題,並以開放式角度,與各金融機構建立連線管道,範圍涵蓋整體金融業。
此外,集保結算所積極開發「手機存摺」功能,做爲行動數位的金融資訊入口,集結使用者各項金融資訊,除查詢餘額外,並提供更多服務,包括重訊推播、股務資訊、紀念品發送等,較受投資人重視的即時訊息,都能透過智慧型手機一目瞭然,對於個人資產狀況也能夠隨時瞭解。
賀鳴珩指出,金融科技同時對資本市場帶來了衝擊與機會,不論是金融業者、投資人,以及跨業別都有發展機會,證券業者也看好這塊市場,但目前最大問題還是受限於法令規範,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可以重新審視法規,在符合金融科技應用下,適度放寬限制,讓業者能夠在FinTech有更大發揮空間。
例如金管會放寬證券商有價證券借貸範圍,在結合App等科技應用後,最快只要2小時就能通過審覈放款,是證券業跨出FinTech發展的重大突破,另外像競拍系統也於今年4月開放可用手機參與,都屬於金融科技的初級應用,皆對於業者及使用者帶來正面效應。
賀鳴珩說,目前韓國正積極發展金融科技,三星證券已推出手機下單費用全免,若未來此股風潮也吹向臺灣,對於以手續費收入爲主的金融業者將造成衝擊,他認爲,證券商開拓籌資業務則是一條可以發展的路,由於商業創新模式持續進步,許多公司及個人在參與FinTech過程中皆有資金需求,如何將衝擊轉換成爲機會,是證券業者及從業人員應思考方向。
楊仁達表示,長久以來金融市場一直都是資訊科技的發展重點,但近幾年金融科技興起,與傳統的金融應用有着3項不同之處,首先,金融科技與資訊通信科技(ICT)最大不同點在於,ICT多爲金融業者建置系統,對金融影響較爲間接,而FinTech則是透過區塊鏈、巨量資料等技術,直接提供消費者金融服務,無論是保險、貸款等,都可以創造許多新商業模式,對於現有市場立即產生衝擊,若業者跟進腳步較慢,原有市場可能已遭佔領。
第二,政府對於科技產業創新研發多給予獎勵措施,只要不違反現有法規,皆抱持正面態度,但金融業的監管機制則相對嚴格,兩者管理思維模式迥異,連帶影響金融科技前進動能。而目前FinTech已演變到與全世界競爭,許多市場及國家,爲了加速金融科技發展,皆訂立特殊規範,例如沙盒機制等,藉此鼓勵業者勇於創新。
而在科技進步及世代差異下,智慧型裝置應用相對普及,年輕顧客對於科技品牌的信任度提升,因此具備國際知名度科技廠商介入金融服務,容易取得民衆信賴,成爲傳統金融業者的一大挑戰,另外,小額投資逐漸成爲主流,並從小額投資逐漸改變民衆投資習慣,也瓜分掉部分財管市場。
以往受到新科技、技術影響,導致舊有產業出現結構性變化的案例很多,胡星陽說,若從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來看,雖然金融業功能不會消失,但市場重心逐漸改變,未來由誰來提供金融服務將是關鍵。
胡星陽認爲,信任是提供金融服務的根基,傳統金融業在此方面仍具有很強優勢,不過市場變化快速,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降,若未強化金融服務功能,僅靠以往建立起的安全感,已不足以留住或拓展金融消費羣衆。
另胡星陽也點出,金融業陸續導入FinTech後,人力需求將不再像現在如此龐大,且金融產業不像Uber等運輸交通業,必須有實體經濟活動在臺灣進行,也沒辦法要求投資人使用網路功能到境外使用金融服務,整體競爭將更爲劇烈,未來金融業的經營本質將因應市場需求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