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缺芯潮 產業鏈深度捆綁衆生相

“雖然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加大產能,但芯片短缺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這是全球第一大晶圓工廠臺積電對當前情況的最新判斷。從2020年末“南北大衆缺芯停產”傳言四起,到如今全球車企淪陷,甚至蔓延至其他多個領域,芯片在這其中扮演了太過重要的位置。近一個月以來,北京商報記者接連採訪國際國內芯片廠商、意外走紅的二手芯片設備進口商以及關聯物流企業 ……這場歷時多月的缺芯大潮下,通過國際國內兩條線索,勾勒出它們彼此牽連又相互“成全”的曲線,還原全球產業鏈條深度捆綁的衆生相

誤判:汽車廠商自食其果

汽車廠商們依舊被芯片問題困得團團轉。現代汽車4月21日發佈公告稱,隨着汽車芯片供應恢復正常,其於4月19日-20日停產的牙山工廠當天起重新恢復生產。相比起來,通用汽車韓國公司就沒那麼幸運了,不久前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提到,其位於仁川的第一、第二工廠從4月19日-23日停產,緣由依舊是全球半導體供應不穩定。

從去年末開始,大衆、豐田、本田、日產、福特等多家汽車公司先後宣佈停產或減產計劃,原因無一例外地指向缺芯這個大問題。面對已經深度全球化的汽車產業鏈,缺芯的風暴自然也就捲到了國內。今年3月,蔚來汽車宣佈,受芯片短缺影響,“江淮蔚來”合肥製造工廠暫停汽車生產活動5個工作日。這使蔚來成爲國內首家因缺芯被迫暫停生產的造車勢力

2020年初,當汽車廠商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被迫調整銷售預測,向代工廠提出減產要求的時候,他們大概不會想到,半年之後自己將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彼時汽車廠商忙着削減芯片訂單,去年4月,麥肯錫還預計,2020年全球芯片市場的銷售需求將下降5%-15%。

來自汽車廠商的訂單銳減,但隨着智能設備的走熱,來自蘋果、三星等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芯片訂單便越來越多,芯片供應商們如何選擇,一目瞭然。而當疫情稍緩,汽車行業呈現復甦態勢的時候,在芯片的爭奪戰中,汽車廠商早已追不回曾經的訂單了。

通信專家項立剛則分析稱,當時疫情起來,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以恩智浦博通爲代表的芯片企業認爲,這疫情一定會影響消費,也會傳導影響芯片的需求。所以去年二季度它們就開始砍單,減少了20%左右的訂單。但是它們下游的渠道、生產企業認爲,疫情會造成供應緊張,芯片不足影響生產,就會選擇囤芯片。這市場上芯片供應商減少了產量,渠道、生產企業增加了需求量,囤積了芯片,有些沒有囤積的企業就拿不到貨,市場供應就不足了。

困境:急不來的產能

“一些客戶下單太晚,導致我們沒有及時向一些地區交付。”汽車廠商的誤判讓半導體供應商怨聲載道,恩智浦半導體曾如此說道。這種說法也得到了拉索生物創始人、CEO李智的印證。李智對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芯片是一個很複雜的產業,涉及全球產業鏈,而且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客觀規律。如果一個產線一個月能生產1萬片芯片,那麼它就只能是1萬片,即便需求增大,也不可能在一兩個月之間將這一產線的產能擴大。

“目前很多廠商都在擴產能,但擴產能其實是以年爲單位的。另外,擴產能需要花錢,廠商對未來產能的規劃一定是謹慎的,他們需要判斷需求的可持續性和真實性。所以最終看起來就是需求增長得很快,但實際產能供應不上。”李智稱。

李智所在的拉索生物主營業務是自主研發的基因芯片平臺,同時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在高密度芯片領域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和國產替代,打破了Illumina和Affymetrix兩家國外公司在該領域長達20年的壟斷,解決了基因芯片這一關鍵技術領域被外資“卡脖子”的問題。

廣東廣州堪稱國內缺芯企業的一線,在這裡有因爲缺芯或是芯片漲價而焦頭爛額的下游廠商,也有忙着進口設備中間商。“東莞有比較多這樣的工廠,一般帶有微電子擡頭的公司都在進口半導體設備”,一位從事物流報關行業的工作人員如此說道。

我們也試圖聯繫了處於“一線風暴”中的企業,諸如專注於芯片生產的粵芯半導體等,同時也聯繫了北京中關村內的相關企業,如北京君正、四維圖新、地平線等,它們有的聚焦車用智能芯片,有的專攻微處理器芯片、智能視頻芯片等,其中四維圖新還曾出席過工信部召開的汽車芯片供應問題研討會,但遺憾的是未能收到回覆。

據瞭解,芯片由不同尺寸的晶圓切割而成,製作半導體晶圓的週期平均大約需要12周,採用更先進的工藝可能需要14-20周,在此基礎上進行組裝、測試、封裝,整體而言,從客戶下訂單到最終的交貨時間最多可能需要26周。

“奇招”:瞄準二手設備

如今這種缺芯的情況已經從汽車開始蔓延。今年2月,蘋果公司就曾表示,由於缺少半導體,一些新型高端iPhone的銷售受到了阻礙。三星電子也曾發出警告稱,芯片短缺可能從汽車蔓延到智能手機。

但晶圓短缺也好,芯片短缺也罷,問題總要解決。於是,二手市場就成了救命稻草。不久前,日本經濟新聞的一篇文章還提到,中國廠商正大量購買日本的二手半導體設備,一家二手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的大型租賃企業負責人表示,二手設備的價格正在逐年上升,僅最近一年平均價格便上漲了兩成。

這種情況也得到了多家廠商的確認。國內一家二手半導體設備交易商的工作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這段時間國內的一些二手半導體設備的價格確實是有些上漲的。比如日本DISCO的一些用於切割研磨的二手設備已經一機難求,整體價格也會較貴。而且該人員透露,二手設備如切割研磨這部分設備基本都是隻租不賣的,相比起來收租金的話收益會比較高。

不過一位就職於物流供應鏈管理企業的工作人員則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2018年國外二手設備有很多人搶,但現在已經相對少很多了。在他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爲二手設備本身的價格一直在上漲,二是市場方面的緊縮,國外貨源控制得比較緊。據瞭解,該工作人員所在的物流供應鏈管理公司經手的訂單中,二手半導體設備大約佔據50%左右。

自救:大佬親自下場

缺芯已成定局,在尋求二手設備救場的同時,國內企業開始謀求破局——自主造芯纔是根源所在。當下最緊迫的汽車芯片,自然成了車企爭先恐後搶奪的新賽道。本月初,市場便有傳言,造車新勢力“三劍客”之一的小鵬汽車自研芯片項目已啓動數月,而在這之前,蔚來也早已確認要自研芯片。

2021年以來,已經有太多巨頭入局這一領域。僅3月,先是百度旗下崑崙芯片業務完成獨立融資,投後估值達到了130億元。不久後,互聯網頭部新秀字節跳動宣佈進軍芯片產業。3月末,小米又出大招,發佈了新一代自研圖像處理芯片澎湃C1,也是繼2017年小米發佈首款自研產品澎湃S1之後,再次出手自研芯片。

資本市場也對於企業下場造芯給出了迴應。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小米。在小米官宣自研芯片的當天,小米集團港股盤中便大漲近8%。芯片股也時不時迎來一波熱潮,康強電子、中晶科技士蘭微等一度漲停,以芯片封測龍頭晶方科技爲例,其於3月26日晚間公佈的年報顯示,公司生產訂單爆滿,各季度封裝業務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去年公司實現盈利3.82億元,同比增長252.35%。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