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合資時代競合關係更微妙
日前,奧迪、大衆汽車集團及中國一汽共同宣佈,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將落戶長春。據悉,奧迪及大衆汽車集團將持有該公司60%的股份,這使其成爲奧迪在中國的第一家控股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未來將生產基於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臺的純電動車型,產品將由一汽-大衆全資子公司——一汽奧迪銷售公司進行銷售。
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的成立,意義非同一般。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1988年5月17日,一汽與奧迪簽署“關於在一汽生產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高檔車技術轉讓合同,雙方開始組裝生產奧迪100車型。在此後30多年時間裡,一汽與奧迪不斷深入合作,不斷超越,創造了無數個第一。恐怕當年那些促成簽約合作的企業家們也不曾想到,這一紙合同在30多年時間裡,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3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拿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已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從寶馬增持華晨寶馬股份至75%,到大衆以75%的股份將江淮大衆變成大衆(安徽),再到奧迪控股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股比的逐步解除限制,也釋放出明確的信號:中國民族汽車工業將不再處於政策保護之下求生存,而是要在與外資企業充分競爭又親密合作的博弈關係中圖發展。
顯然,這對中國民族汽車工業而言,是一把新的雙刃劍。正如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1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時所言,就擴大開放的影響而言,應該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一方面,隨着全球範圍內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進程的加快,國際知名汽車企業不斷加大對華投資合作,有效推動了我國配套產業鏈的完善提升,促進了技術進步,帶動了就業與經濟增長。我國自主品牌企業也在與國際高手“過招”的過程中提升了技術水平,在磨鍊中茁壯成長。
另一方面,全面放開外資投資限制後,競爭必然更加激烈,中高端市場將風起雲涌,市場格局將被重塑,那些創新能力不足、適應能力較差的企業將面臨“出局”的風險,兼併重組、優勝劣汰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尤其是伴隨着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跨界者不斷涌入,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簡而言之,按照計劃全面放開外資對汽車領域的投資限制,是不可逆的順應時代發展之舉。那麼,自主品牌應該有什麼樣的企業發展觀?
首先,競爭永遠是主線。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任何合資合作,都是建立在企業自身有合作價值的基礎之上,否則即便短期有合作,長期也會被合資夥伴所拋棄。因此要明確一點,和外資合資合作,最終目的是爲了做大做強自己,而不是患上合資依賴症。隨着股比全面放開,自立自強顯得愈發重要。
其次,合作要守住底線。自主品牌和外資企業合作,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爲分到合資帶來的豐厚營收,卻沒有提升自身技術水平。自主品牌要在新合資公司中有真正的存在感,不僅要有資金、人員的參與,也要有技術創新的參與、品牌建設的參與。
總之,當政策的干預減少,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企業應該基於自身需求和市場需求作出抉擇。張忠嶽 《 中國汽車報 》(2021-02-0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