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環球網評:挖掘運河精神內核,在“何以中國”中讀懂“盛世中華”

(原標題:【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環球網評:挖掘運河精神內核,在“何以中國”中讀懂“盛世中華”)

“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殷殷囑託。大運河全長3200公里,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揚州啓動。

牢記“國之大者”,滋養城市和人民。水脈連着文脈,大河潤澤百姓。“明朝遮日長安道,慚愧江湖釣手閒”“坐賈行商寶貨煩,錦繡街衢百萬戶”……翻開歷史史冊,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大運河既是良辰美景的化身也是千種風情的代言。當前,山東聊城,東昌湖畔建起書房,公共文化空間點亮美好生活。在北京大運河畔,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北京(國際)運河文化街,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運河場景和文化活動更是引得人們流連忘返。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大運河越來越成爲一條致富河、幸福河。

碧波盪漾映國運,拓展發展新空間。“貨船拉着鹽糧來,貨船拉着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駐足回望,古運河形成了我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推動着沿岸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而今隨着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於今年7月正式通航,千噸級船舶可滿載貨物直達杭州進入錢塘江,全長26.4公里的年輕新河道,重點發展水上客運、旅遊及城市生活物資運輸等,爲運河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大運河正拓展着發展的新空間。

挖掘運河精神內核,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十年來,各地多措並舉,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一個鮮活、立體、豐富的文化圖景越來越展現在世界面前。比如,揚州持續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世界運河古鎮合作機制會議,加快構建運河文化傳播、世界城市交流的合作平臺,面向世界講好運河故事、中國故事。正在進行中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以互聯網賦能大運河文化傳播,推動新時代文化傳承發展,爲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認同注入活力。

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穿越古今、縱貫南北,大運河既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回顧往昔,大河揚波逐流千餘年,爲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社會繁榮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大運河將持續書寫新時代的運河故事、運河精神,擘畫人河相融、和諧共生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藍圖。“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藉助多種形式講好新時代大運河煥新蝶變的故事,讓大運河成爲讀懂“盛世中華”的重要篇章,引導中華兒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