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環球網評:文脈源長,續寫“大運千秋、絃歌不絕”時代新篇

(原標題:【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環球網評:文脈源長,續寫“大運千秋、絃歌不絕”時代新篇)

國脈千里流日月,棹歌悠揚頌文明。6月22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啓動。活動邀請文博、歷史、水利、戲曲、文學等領域的中外嘉賓,講述他們與運河之間的故事,展現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與新時代運河的嶄新風貌,揭示大運河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密碼。

厚植綠色底色,鋪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十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運河沿線省市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綜合實施整治提升工程,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運河生態畫卷。北京實施通過區域截污治污、河濱帶生態修復、灘地小微溼地及城市公園建設,大幅改善北運河水質;揚州關停“每年能夠交稅2個多億”的化工廠,並投資超6億元進行江都南區水生態環境整治,完善市政排水管網、治理河道、重塑景觀;蘇州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編制30餘項專項規劃,開展運河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領域的立法,以剛性的法治守護柔性的遺產文脈……生態保護、修復,爲運河兩岸人民創造了高品質的生態空間,使大運河成爲貫通南北的“美麗中軸”。

傳承千載風韻,續寫“古今共融、絃歌不絕”的文化篇章。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大運河文化積澱着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爲運河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餘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生動實例。水脈長流、文脈常新。千載運河是流動的文化遺產,也是正在書寫的生生不息。北京舉辦“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動,浙江推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宣傳週,江蘇舉辦中國大運河曲藝文化藝術節……無數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運河兩岸活化煥新、生根開花,促進大運河成爲中華文化傳播的鮮明符號和重要載體。

心懷“國之大者”,講述“十載蝶變、再塑繁華”的幸福故事。運河通,物產豐;運河盛,國家強。大運河是人民的河,流動着富民利民之水;大運河是時代的河,承載着強國富國之夢。十年來,大運河沿線城市聚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在運河的保護和利用之間取得新的平衡。北京建成開放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和北京城市圖書館“三大文化設施”,成爲北京文化新地標和市民熱門打卡地;蘇州探索“景區+商圈”聯動,以首店經濟、網紅經濟、特色經濟推動古城商圈活力釋放;常州通過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產館”“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長廊”,將大運河工業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爲高質量發展勢能……如今,大運河澎湃活力,惠澤八方,正煥發新生機,成爲人民的“幸福河”,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十載盡心力,千年韻致傳。從歷史時光裡的舳艫千里、漁火延綿,到現實圖景裡的物阜民豐、河暢景美,大運河溝通南北、貫聯古今、流向未來。站在新的起點,我們要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爲契機,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讓古老大運河在滋潤兩岸沃土、催生經濟繁華、造福大衆百姓中煥發時代新風貌,爲傳揚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