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陶瓷館探訪記
跨過小橋,邁進院門,武英殿殿門內,“陶瓷館”三個墨字赫然在目。與其他展廳不同的是,這三個字及其旁邊的前言,都是手寫體。據介紹,這是故宮博物院書法家董正賀的手筆。
展櫃裡陶瓷文物成“密集隊形”排列——正殿展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展示,從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民國時期的瓷器,包括了十個主題。時間跨度之長、陶瓷種類之全、器型之多、品相之好,令人歎爲觀止。
據瞭解,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萬件(套)文物中,陶瓷類文物佔37萬多件(套),是故宮器物藏品中的第一大門類。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表示,新陶瓷館的所有展品均屬珍貴文物,最普通的也是三級文物。
2008年,故宮博物院在文華殿開設了經過改陳後的陶瓷館,從院藏陶瓷中遴選出4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而新開放的陶瓷館則將展品增加到1100件。
展品數字增加的背後,是故宮學術研究成果的支撐。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介紹,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束縛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爲此,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利用故宮在人才和藏品方面的優勢,結合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和科技檢測手段,開展了系列學術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大名窯”系列研究和“明代御窯瓷器”系列研究。故宮博物院是目前收藏傳世“五大名窯”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這些研究成果在新陶瓷館的展覽中均有所體現。
記者注意到,展櫃裡有一隻瓷枕與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河津窯考古成果展》中的瓷枕十分相似。走近看說明牌,果然是河津窯的。呂成龍解釋,原先這隻瓷枕一直被認定爲“磁州窯”,直到近年考古新發現了山西河津窯遺址,經過研究才更正了斷代結果。類似的還有一些,比如青花加礬紅彩海水龍紋金鐘碗,看着眼熟,而它的年代原定的是“明宣德”,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展覽更新年代爲“明正統”;青花海獸異獸盤,也由原定年代“明成化”更新爲“明天順”。
展品中除了一些觀衆耳熟能詳的展品,還有首次亮相的。比如靈武窯黑釉剔劃纏枝花紋罐。這隻陶罐原來認爲是遼金時期的,經過研究現更正爲西夏時期。它巧克力色的底釉上刻畫着白色的花紋,最特別之處在於罐體兩面的花紋是不一樣的。
展櫃玻璃反光,是觀衆拍照時的槽點,更是攝影記者心中難解的“痛”,常常需要在展櫃前左右騰挪,只爲找到一個不帶玻璃反光的角度。而在新陶瓷館,這個槽點、痛點解決了。
記者在展廳裡邊走邊拍,要不是無意間看到展櫃一角貼着“小心玻璃”的提示,幾乎忽略了展櫃玻璃的存在——“隱形玻璃”這個詞從腦中冒了出來。記者從展覽部器物展示組組長薄海昆處瞭解到,陶瓷館的展櫃玻璃,採用的是高性能安全夾膠低反射玻璃,可以防99.9%的紫外光,透光度97%以上,反射率低於1%,這就是玻璃“隱形”的秘密。沒有了玻璃的阻隔,觀衆可以零距離感受其卓爾不羣的氣質,或凝重或輕盈,或華麗或淡雅。
雖然宛如隱形,但這種玻璃很結實,能夠承受50千克左右的衝擊力,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保證展櫃內文物不會受到觀衆無意碰撞的影響。儘管如此,故宮人仍然絲毫不敢大意,他們知道文物安全必須萬無一失,因爲“一失萬無”。比如,展品中有一隻“雍正款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屬於以前陶瓷館的必選展品,在2008年改陳時被換下,如今時隔十餘年,這次重新展出。這隻碗非常輕薄,薄到“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因此布展時,拿緊了怕捏碎,拿鬆了怕摔碎。其實,所有的文物,從搬運到擺放,用呂成龍的話說就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能有半點鬆懈。
文物放進展櫃並非就萬事大吉了。考慮到北京處於地震帶上,每件文物都要做防震處理;展品是陶瓷且錯落擺放,一個歪倒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所以必須進行固定。細心的觀衆透過“隱形玻璃”可以看到,展品是用透明且韌度很強的線固定在展臺上的。爲了這道工序,呂成龍團隊的小夥伴們,不少人手上都勒出了口子。
觀衆的安全亦是展覽中不可忽略的重點。設計團隊在設計時,將展櫃轉角處全部處理成鈍角,沒有90度直角,最大限度地避免觀衆參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同時在視覺上還能產生延伸感。與以往展廳光線偏暗不同,新陶瓷館在確保古建築安全的前提下,還在頂篷設置了燈光,使觀衆可以清楚地看到殿頂的斗拱、彩畫等古建結構。
“隱形玻璃”、轉角設計,還有頂篷的燈光,展廳設計彰顯着策展者爲觀衆着想的良苦用心,然而貼心之處還不止這些。
數字技術讓你把展品“拿手裡”
1100件展品,每件展品均配有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展品的圖片、文字介紹一目瞭然,喜歡的還可以截屏保存;如果不想看字,亦可選擇聽語音介紹,實在太方便了。
然而對於文物愛好者,展品擺在展櫃裡,總有看不到的部分,真希望能離得近點再近點,看得真切再真切些,更是恨不能拿手裡細細欣賞。故宮人懂得觀衆的心,通過數字技術讓觀衆“夢想成真”。
展廳裡設有兩臺觸摸屏,放在大約1米高的臺子上,成人和兒童均可方便使用。點擊想看的文物圖標,用雙手就可任意放大、旋轉。記者點開了“清乾隆粉彩開光四季山水圖轉頸瓶”。隨着手指在屏幕上挪動,瓶頸部分可以轉動,讓人秒懂“轉頸瓶”的奇妙;瓶身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角度旋轉,就如同把這隻轉頸瓶拿在手中,全方位地觀看。放大的倍數也令人心滿意足,無論瓶底的落款,還是瓶身上的花紋細節,可謂纖毫畢現。
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主任蘇怡介紹,觸摸屏中有20件可以“拿出來”的瓷器,這只是故宮藏品數字化工作成果的冰山一角。目前,故宮的186餘萬件藏品中,已有68000件完成了超高精度的數字化,其中約有8000件瓷器文物。
如果您覺着在展廳看得不過癮,還可以把文物“帶回家”看。進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的“數字多寶閣”,在家也能實現把文物“拿出來”。蘇怡表示,目前“故宮陶瓷館小程序”“故宮展覽App·陶瓷館”“新陶瓷館App”陸續上線,通過這三種途徑,也可以實現“拿出來”“帶回家”細細看。
(本報記者 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