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600年不積水?記者實地探訪故宮排水

7月2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故宮博物院部分區域出現短時間的積水,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600多歲的故宮排水系統真實狀況到底如何?7月31日,冒着北京的大雨,記者實地探訪了故宮排水。

上午9時,記者來到金水橋,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說,與防衛、防火作用相比,金水橋最主要起到的是排水的作用。

據悉,自古以來北京的城市和古建築羣都設計有防洪排澇系統,紫禁城也不例外。目前,故宮擁有相互獨立的兩套排水系統,其中,故宮市政污水系統建設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爲了保障故宮博物院對觀衆開放後如廁問題等,經專業規劃設計、上級單位審覈審批後建設;而雨水排水仍然沿用古雨水系統排放至金水河內。

相關負責人說,紫禁城的雨水排水是一個複雜體系。院落一般中間高邊上低,北高南低,將院落的水通過錢眼兒導入暗溝內或是排到院落兩側的明溝之中,明溝遇到臺基和建築就從其下開石券洞,使水流過,明溝暗溝溝通各個宮殿院落,最終將水導入金水河中,匯入城市河道。排水溝渠縱橫交錯,如同人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乾溝彷彿主動脈,高可過人,末端水溝高度猶如毛細血管,高度13-40釐米不等。

這些溝渠系統建於明代,工程之浩大超過地面上的金水河。明、清兩代均有規定,每年按時淘修宮內溝渠,比如清代大多是在每年的3月開展此項工作。歷代不斷疏通保養,才能夠保持600年的基本暢通。

上午十時許,大雨滂沱,故宮太和殿前的龍首開始吐水,“九龍吐水”景觀再出現。

據瞭解,現在,故宮的雨水排水仍然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自然排放至金水河內。大家所說的“600年故宮不會積水”,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故宮即使有了積水,也能迅速排幹。實現這樣的效果,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宮良好的古雨水系統,另一方面,後期清理維護工作也是防汛裡不可或缺的環節。

故宮博物院行政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紫禁城設計建造時,就已經設計了複雜完善的排水系統,並且明、清兩代均對按時淘修溝渠、修繕維護排水系統作出嚴格的規定。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紫禁城排水系統設計建造,以及修繕維護時,考慮的主要是屋面夾壟灰、枯枝落葉等常規的淤泥等,對於這些污物,通過雨水沖刷、日常清掏等就能夠基本保持排水網絡的暢通。而近年來我們在日常維護時,在排水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塑料袋、礦泉水瓶、紙張等雜物,甚至還發現過毛巾、有衣物等“大型”物品,這些現代工業的產物無法像泥灰一樣被雨水沖刷,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溝的拐角處、支溝與暗溝的連接處等狹窄、不易發現和清掏的部位,一旦出現幾個點位的堵塞,往往就可能導致部分排水設施工作不暢。

對於慈寧宮積水現象,故宮博物院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相關負責人介紹:7月22日的降水,是故宮博物院今年入夏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水,24小時降水量達到93.5毫米,接近大暴雨級別,其中8時最大小時雨強達到50.4毫米,達到暴雨級別。我們第一時間啓動了最高級別的應急預案,第一時間對全院所有區域進行地毯式巡視、排查,發現隱患第一時間處置。

經過巡視,開放區域有一處嚴重積水,位於慈寧宮院落西側,由於雨勢較大,短時間內積水達到17釐米,我們通過人工排水等措施,雨後4小時將水完全排出;8處輕度積水,最大水深6釐米,在雨後半小時內完全排出。

作爲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羣,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始終把防汛工作作爲故宮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專門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組進行水災防範。在日常管理上,不僅建立了包含排水系統在內的基礎設施管網信息系統,並且雨後及時進行院落巡查以記錄排水堵點,而且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會進行系統的排水溝檢查、淘通、清理工作,以保證故宮在大雨後的積水能夠儘快通過排水系統排出。

(政文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