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解讀氣候峰會減碳議題與主導權之爭及影響
備受全球矚目的由美國總統拜登主導發起之「氣候峰會」,已如期在「世界地球日」以視訊會議的方式舉行。受邀參加這場峰會的全球40位領袖,固然以超高的出席率,迴應對全球氣候議題的關注。而各方關注的焦點,無疑更是聚焦於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同意出席後,使得這場峰會也成爲拜登上任後,中美兩國領導人首次公開「過招」的場域。
然而,更值得正視的是,從美國於3月26日發表聲明,將邀請全球40國領袖出席這場氣候峰會後,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包括美國、中國、歐盟三方之間,其實已經先期展開了各式各樣的雙邊峰會或部署。
先是在4月14日,美國氣候特使凱瑞前往上海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進行閉門會談,繼而又於16日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透過視訊方式會面,最後則是於18日中美雙方就應對氣候危機發表聯合聲明。聲明中除了強調兩國將致力於相互合作,並與其他國家一同解決氣候危機。同時也提到「兩國均期待美國主辦的領導人氣候峰會」,從而也就化解了習近平是否會參加此次峰會的懸念了。
儘管美中雙方都已宣稱將相互合作共同化解氣候危機,但雙方其實也都各自進行合縱連橫的佈局。例如中國在尚未對外宣佈是否參加全球氣候峰會前,習近平已於16日先與歐盟的法德兩國領導人舉行視訊峰會,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中歐關係、抗疫合作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廣泛交換意見,儼然有透過雙邊合作與美國分庭抗禮之意味。
面對此一態勢,美國自然也不能示弱。就在16日的中歐峰會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於19日在馬里蘭州的演講時,公開指出目前美國綠色經濟的發展已落後於中國,一旦無法迎頭趕上,美國將在全球氣候方面,錯失形塑美國利益與價值的良機,以及難以贏得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
布林肯的這番論述,既是示警美國的不足,更是直白的把面對全球氣候危機發展綠色經濟,視爲是能否贏得美中對抗的關鍵因子。易言之,在美中雙方聯合聲明宣稱要相互合作解決氣候危機的同時,美國其實更在意的是,美方是否能夠掌控主導權。
除了美國不甘示弱,歐盟其實也沒有閒着。同樣因應此次全球氣候虛擬峰會的召開,歐盟官員在歷經數個月的談判僵局,終於在氣候峰會登場前夕,於21日敲定「歐洲氣候法」,承諾在2030年前,讓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的水準至少減少55%,以及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
如何解讀歐盟要趕在此次氣候峰會前通過新版的減碳協議?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的說辭是「歐洲計劃在2050年成爲全球第一個達成氣候中和的大陸。」他並強調,「這不僅是政治承諾,如今也是法律承諾。」而更直白的是負責監督歐盟氣候政策事務的提莫斯曼副主席,他在聲明稿中指出,「這是歐盟指標性的一刻,今日的協議也將強化歐盟處理氣候危機的全球領導者地位。」
解讀歐盟當局的這番談話,對比布林肯的憂心,其實赤裸裸的彰顯,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口頭表示期盼透過氣候峰會,能夠彼此合作共同化解氣候危機,但其實更在意的是希望能夠取得主導權。因此美國不只要憂心綠色經濟的發展落後於中國,更要面對歐盟霸氣的宣告在此一議題上已經取得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進一步來探索,相較於美中在雙方的聯合聲明中表示將繼續討論21世紀的具體減排行動,歐盟新出爐的「歐洲氣候法」,對於達成減排以及最終碳中和的時程,已經不只是口頭上的政治承諾,而是成爲具規範性的法律承諾。如果再加上歐盟已經預定於2023年開徵碳關稅,這也就意味着兩年後,包括美國和中國,如果跟不上歐盟的減排腳步,則他們的產品想要銷往歐洲將承受遠高於一般關稅的「懲罰性碳關稅」。而中國在今年兩會所定調預計2060年達到碳中和,則相較於歐盟目前所設定的2050年碳中和時程,自然也將要承受至少10年的碳關稅之懲罰了!
綜而觀之,這一場由美國啓動的視訊氣候峰會,其實是一場美、中、歐三方爭搶氣候議題、綠色經濟主導權的肉搏戰,而對臺灣來說,我們迄今連何時可以做到零碳排的碳中和階段,都尚未見執政當局有強力的政策宣示,至於如何因應碳關稅更未見政府有具體的因應之道,那我們就等着看兩年後臺灣的對歐貿易將要付出怎樣的懲罰性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