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於武:雙積分和碳交易本質上一致,車企應抓住3-5年窗口期

自去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到今年全國兩會“雙碳”目標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碳交易系統7月16日正式啓動,國內各產業正迎來顛覆性的脫碳變革。

在這場低碳經濟的浪潮中,作爲產業鏈較長且範圍不斷拓展的製造業,中國汽車產業也正加快節能減排的步伐。

隨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啓動,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其表示,汽車產業作爲一個先導性的產業,前幾年實施的“雙積分”政策與碳交易、碳中和的目標方向一致。從行業層面來看,汽車產業甚至是走在了被首批納入碳交易的發電行業前面。

付於武認爲,在碳中和的總體目標下,汽車產業正迎來產業格局重塑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對此,中國汽車產業應緊抓機遇,將比較優勢轉化爲競爭優勢,在轉型過程中實現換道超車。

汽車產業降低碳排放勢在必行

新京報: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啓動,首批納入碳交易的企業均是發電企業。作爲排碳大戶的汽車、交通行業爲何尚未被納入?

付於武:雖然汽車和交通行業未被納入碳交易市場的行業中,但不能理解爲汽車產業不需“減碳”。去年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聯合編著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在北京發佈,汽車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國總碳排放量的7.2%,佔比也不小,汽車產業降低碳排放勢在必行。

所以,我國出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2020年)》、《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簡稱“雙積分”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推出,正是基於汽車產業要減少碳排放的考慮,而且先於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和碳排放權交易。

我認爲,在追求碳中和這一方向上,汽車和交通領域已經開始,且任重道遠。

新京報:目前國內汽車行業實行的“雙積分”政策與碳排放交易是否存有不同,未來“雙積分”政策會否轉化爲碳交易機制?

付於武:實際上“雙積分”政策和碳交易的本質是一致的,沒有任何衝突或矛盾的地方。

“雙積分”政策就是引導我國汽車產業向電動化和智能化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也是在這樣強有力政策的推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不論傳統汽車企業,還是造車新勢力,甚至是在華合資車企和特斯拉這樣的獨資企業,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時,傳統汽車企業和合資車企也在大力發展節能汽車,來降低車輛油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我認爲,汽車產業作爲一個先導性產業,前幾年實施的“雙積分”政策和碳中和的目標方向是不矛盾的,且從行業層面來看,汽車產業其實是走在了被首批納入碳交易的發電行業前面。

比較優勢變競爭優勢:產業、企業必須轉型

新京報:汽車產業如何實現節能減排?

付於武:在碳中和的總體目標下,汽車產業節能減排不單單是一個產品的問題,還包括製造和整個汽車產業創新鏈的低碳化,所以要按照從降碳、低碳進而達到零碳這樣一個軌跡,做到產業重構。

當然,這個任務對於汽車全產業鏈,不論是OEM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和製造業,挑戰還是極大的。

新京報:怎樣定義汽車行業的低碳產品或者零碳產品,目前行業內是否有相關標準?

付於武:對於汽車行業而言,目前各個層面的發展邏輯都有。宏觀上,我國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產業層面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去年10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簡稱“路線圖2.0”)也正式發佈。

在路線圖2.0中,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九大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不僅爲未來汽車企業劃定了一系列可行的實現路徑。同時,根據汽車製造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需要,汽車製造路線圖變更爲汽車智能製造與關鍵裝備技術路線圖。

當然,我們也會進行階段性評估,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可以說,爲迎接碳中和這個挑戰,汽車產業已做好了足夠準備。

新京報: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汽車行業意味着什麼?

付於武:我覺得“十四五”期間,甚至是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要完成一個使命,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提出要建設產業強國,那麼現在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給汽車產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產業重塑的歷史機會,且這個機會是平等的。

新京報:產業格局重塑,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換道超車?

付於武:全球汽車產業都在朝着“新四化”的方向發展,由於國家4個5年計劃持續推動,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佔有率和技術儲備是領先的,在政府支持力度和智能化網聯化上有協同創新優勢。

總體來看,中國汽車產業其實已經有了先行一步的優勢。面對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要把比較優勢轉化爲競爭優勢,在轉型過程中實現換道超車。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個就是碳中和是我們總體的目標,中國汽車產業必須服從這個主題;其次是產業、企業必須要轉型;第三個關鍵詞是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在智能化方面,ICT企業、通訊企業,包括芯片企業,可以跟汽車產品企業實現跨界融合,而這樣的跨界融合正是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的比較優勢。

自主品牌應抓住未來3-5年窗口期

新京報:面對全球汽車產業低碳化趨勢,中國汽車企業壓力如何?

付於武:這個百年的產業重構是挑戰也是機遇,更是中國實現換道超車、打造產業強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其中壓力是很大的。但我們的方向和戰略非常清晰,在碳中和這樣一個剛性目標約束之下,企業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按“新四化”要求轉型,必須拿出適合自己企業特點的路線圖和目標,來抓住未來3-5年轉型窗口期。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若我們的自主品牌不能掌握核心技術,不能完成從量到質的蛻變,不能完成在新的方向上的領先優勢,那可能就真的錯失了一個空前的機會。

新京報:自主品牌雖然加快了電氣化轉型,但爲何鮮有車企在碳中和方面提出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付於武:據我瞭解,自主品牌車企也在做關於這方面的指導性文件,但這裡面既有基於戰略的思考,也有戰術上的安排,所以應該需要一個長期規劃。

目前,跨國汽車公司大多提出了明確的戰略目標,我們也呼籲自主車企一定要做出這樣的戰略規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