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解讀習近平南海閱兵的雙重政治符號
甲午海戰是近代中國的重大恥辱。之後,中華朝貢體系徹底崩壞,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康有爲對此感慨「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爲奴隸,爲牛馬,爲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
因此從甲午戰敗之後,很多中國人認爲中國的國力之崛起取決於軍力之崛起,軍力之崛起取決於海軍之崛起,只有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才能一雪甲午之恥。這一點對有着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習近平而言更是有着切膚之感,尤其在中美兩強結構性對抗日趨膠着之際,這種歷史責任感更具有了現實意義。
4月12日,習近平與新一屆中共中央軍委決策層,一起在海南島三亞海域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此次海軍閱兵是對習近平上臺五年來「建設強大海軍」工作的小結,也是對美國攪動南海與臺海局勢的迴應。
實際上,這次閱兵早有端倪。去年習近平參加博鰲論壇後即曾探望海軍官兵。而今年中國海軍方面3月即已放出消息,稱爲貫徹習近平指示,將赴南海進行演練,結合博鰲論壇舉行時間來看,不難得出習平將在南海進行閱兵的結論。4月初,更有解放軍艦隊大舉南下照片傳出,規模之大,中共建政以來罕見,也多少從側面證實了習近平將進行閱兵的消息。
這支中國海軍史上史無前例的演習部隊,不僅以其48 艘戰艦、76架戰機以及萬餘官兵的龐大規模引人注目,其技術裝備及部隊構成亦頗爲可觀:7個作戰羣可執行戰略打擊、水下攻擊、遠海作戰、航母打擊、兩棲登陸、近海防禦、綜合保障等多項任務;空中力量則分爲艦載直升機、反潛巡邏作戰、預警指揮、遠海作戰、對海突擊、遠距支援掩護、制空作戰等10個梯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大陸海軍可說是已由「小船變大艦」,近海入遠洋。
習近平在南海閱兵中發表演講稱:「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寄託着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要努力把人民海軍全面建設成世界一流海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中共的海軍閱兵時機,正值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羣經過南海,並進行「例行軍事訓練」,科目包括高強度的艦載機起降演練。據美軍軍官說,兩國海軍演習的地點相距數百公里。鑑於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背景,南海又是全球經濟重要的黃金水道,「羅斯福」號選擇這樣微妙的時機經過,讓這次中共海軍閱兵顯得非同尋常。
宣示告別「甲午之恥」
1949年中共建政迄今,與頻繁的陸軍閱兵不同,包括此次在內,海軍只進行過五次閱兵。
儘管閱兵次數不多,但是建立強大的海軍是中共幾代領導人的願望。1953年,毛澤東在視察中共海軍長江艦和洛陽艦時,就揮毫寫下「爲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題詞。而習近平2012年剛任中央軍委主席,即南下廣州軍區,還登上了「海口」號驅逐艦。2017年,習近平更曾提出海軍是戰略性軍種,「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是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標誌,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一流海軍也是習近平基於對近代史反思的結果,以及當前中國追求全球性大國地位的要求。1840年鴉片戰爭中清軍的連串失敗,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清政府之後着手組建近代海軍,從而創立北洋水師,北洋水師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當時中國海軍綜合實力一度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清廷腐敗內鬥、不通現代軍事,北洋水師最終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的覆滅不僅是中國海軍的悲劇,也更是中國的國家悲劇。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對此有着很深刻的認識,他2014年2月會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時,曾經對連戰說:「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爲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建立強大的海軍,則是反思之下的迴應。這一方面要裝備足夠的現代化武器;另一方面則需要讓部隊官兵適應新時代戰爭需要。
這次海上閱兵,中共十八大後列裝艦艇佔受閱艦艇一半以上。這是習近平任內,中共海軍實力飛快發展的一個縮影。美國《國家利益》報導顯示,中國大陸於2016年新下水服役艦艇共計15 萬噸,2017年共有驅逐艦、巡防艦共183艘,此類戰艦總噸數和總艦數都是世界第一,海軍實力則居世界第二。海軍也響應習近平「準備打仗」號召,近年多次演練遠洋及登島作戰,戰力明顯提升。
習近平曾說「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本次閱兵不只是對解放軍過去五年海上力量建設階段性考覈,若回顧習近平以往關於海軍建設的發言,或許也可以視爲習宣示中國要告別北洋水師的恥辱。
向美國釋放明確信息
除了歷史符號之外,習近平此舉還有更爲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南海閱兵之後,美國《華盛頓郵報》在一篇題爲《美軍航母航至爭議水域,中國炫耀武力》的文章強調,與中國在南海舉行盛大軍演相比,經停馬尼拉的美國「羅斯福」號戰鬥羣軍艦數量雖然不及中國編隊,但是也配備了包括F/A-18 在內的65架各型戰機。一種「對峙」氣氛就這樣浮現。法廣中文網稱,這是中共建政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表達了習近平強軍的夢想。
很顯然,即使是西方媒體,也已經嗅到了此次中方海上大規模閱兵的政治意味。可以說,中方之所以將此次演習放在南海,釋放兩個明確信號,一則體現了南海對於中國大陸政府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二則是宣示擁有南海主權,並展示其軍事實力─特別是大型艦隊的編組和航母打擊羣的實力。向喜歡在南海「惹事」的國家尤其是美國,傳遞中方的態度和信心。中共是要對美國表明,南海並非其宣稱的有「自由航行權」的海域,中國大陸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捍衛南海的平靜。
要特別說明的是,儘管2017年之後南海爭端趨於平靜,但美英等國並未放棄將南海爭議繼續「延燒」的嘗試。2018年3月5日至3月9日,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卡爾·文森」號訪問越南峴港,英國反潛護衛艦「薩瑟蘭」號也在3月駛經南海。要說明的是,英國是「五國聯防」(FPDA)協議成員國,FPDA成員還包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該組織稱「致力於保障東南亞海上安全」,按照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說法,它也是美國與北約的盟友。這些跡象表明,對美英等國而言,他們並不想看到南海局勢平靜。
爲何東協「靜悄悄」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此次中國閱兵讓美國感到緊張和不安,但周邊東協諸國反應卻「異常平靜」。爲何在中國海軍如此大的軍事動作之後東協會「靜悄悄」?這或許與習近平在此期間不斷釋放的信號有關。在南海閱兵講話中,習近平提及中國大陸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做出貢獻」,向東協國家表明中國的「友善姿態」。
這種姿態直接促成了中國大陸和東協雙邊關係的和解。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菲律賓。
作爲與中國大陸在南海摩擦最爲直接的域內國家,當時尚是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主政的菲律賓政府,一度在美國的支持下,尤其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前後,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海面多次直接對峙,中菲交惡,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增。即使這樣,習近平和他的執政團隊仍然沒有采取軍事手段。「長袖善舞」的風格再次體現在中國外交戰略中,中國不斷採取「文武並行」的舉措,向東協國家表達了極大的善意。
尤其這次南海軍演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之後,中國邀請了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會,在南海問題上姿態比較高的這兩個國家都選擇了與中國合作。自2016年南海仲裁案有結果以來,中國在外交上的攻勢頗有成效,與域內相關國家達成了基本共識。
例如2017年11月,中菲發表聯合聲明稱,海上爭議問題不是中菲關係的全部。雙方重申維護及促進地區和平穩定、在南海的航行和飛越自由、商貿自由及其他和平用途的重要性,根據包括《聯合國憲章》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公認的國際法原則,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透過友好磋商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領土和管轄權爭議。雙方同意繼續商談建立信任措施,提升互信和信心,並承諾在南海保持自我剋制,不採取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及影響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除了菲律賓,包括越南在內的多數東協國家,均多方面與中國大陸展開合作。相較於美國,中國大陸提出的合作不帶政治條件且有利於彼此友好發展,因此越來越多國家比較願意與中國合作。在此背景下,南海問題被暫時擱置。所以,無論是以菲律賓爲代表的整個東協選擇與中國合作,還是習近平此次南海大閱兵,皆宣告了北京在籌劃南海問題上已邁出了具決定性的一步。對於美、英等國而言,不再以「攪事者」的身份出現在南海,或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500年前曾爲文「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代表了中國的傳統基本態度,這也是今天習近平在南海閱兵所釋放的明確信號,透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南海建立「霸權」,並非中國領導人的出發點,讓南海這方海域恢復寧靜,走上和平發展的軌道,纔是習近平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