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不是入侵的他者 黃宗潔:尋找與人類共享空間可能
▲人與動物的關係:文明跟自然的二元對立,該重新被挑戰了。(圖/pixabay.com)動物當代思潮/黃宗潔主講
「爲什麼我們要在城市裡談動物?」這樣的思考脈絡其實非常違反我們的直覺,因爲我們常認爲「動物即自然」,會把動物放進自然的區塊裡去;而過去談城市文學,也不會有動物符號在裡面,不會把動物放進城市裡思考。
所以談動物文學,一般就是像《動物農莊》這樣的動物寓言,或是童話裡的大野狼,再來就是比較走科學路線的自然書寫,我們其實不會把「動物」跟「城市」這兩個概念連結在一起。
▲童話裡的大野狼:1904年《三隻小豬》圖畫書。(圖/wikimedia)然而我特別想強調近期出版的《牠鄉何處》這本書,就是要以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在城市底下思考動物議題」,才能真正切入核心。因爲整個城市的發展跟動物遭遇的改變是扣連在一起的,而且我們早已在各個面向、用不同方式與動物互動。我意識到,過去我們很少去注意這件事,也很少從這個角度去想人跟動物的關係。但是現在很多城市研究或地理學,都慢慢帶入這種思維──文明跟自然二元對立的框架,是該重新被挑戰了。我想先從《牠鄉何處》的封面做一個簡單的開場。由於現在大家談動物的主題,直覺聯想就是貓跟狗,可是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涵蓋社會上可能跟動物相關的各個面向,因此封面我以流浪動物爲主,但背面與野生動物有關,來涵蓋書裡關懷的範圍。封面其實是東華大學宿舍旁的水泥地,剛好有隻狗從上面踩過去。我的學生拍了這張雨天過後的腳印照片,我覺得呈現的意象,跟我想傳達的想法很接近,於是拜託學生讓我作爲書的封面。在照片中,狗把腳印蓋在水泥地上,通往草地的方向。也就是說,動物並沒有去區隔所謂的文明與自然,對牠們來講,只會朝向「牠想去的地方」,但對我們而言,我們會說「水泥未乾,禁止踩踏」。亦即,一方面腳印違逆了文明的規則,另方面我覺得這張照片突顯了城市動物處境的意象。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它是腳印,非動物圖像。很多時候人對動物其實相當缺乏區辨能力,例如前幾周花蓮有一則新聞,通報有黑熊闖入香蕉園,但專家一看認爲應該是比較大的狗腳印。因此從這樣一個不知名的、不知通往哪裡的動物腳印,翻到書封背面,結果走出一隻熊,也在視覺上製造出一種我想要的曖昧效果。 封底的照片,本來想放動物園的照片,因爲它最能突顯野生動物被我們用各種方式涵蓋在城市空間裡的意象。不過,當時好不容易選中一張我在新加坡動物園所拍的白老虎,可是有次跟學生吃飯時,他無意中提醒了我,動物園裡的動物是有「註冊」的,並不是誰拍了就可以拿去用,必須取得動物園的授權。很幸運的,那時法國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剛好在臺灣辦展,後來改用他的作品,並取得他的大方授權。這位攝影師原本來臺想拍臺灣黑熊,可是黑熊不是你想拍,牠就會配合你的行程,後來黃美秀老師建議他,不如來拍攝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裡的落難動物,牠們是被遺棄或因違法走私等沒入的動物。所以封底這隻馬來熊,其實是收容中心裡的收容動物,透過封面和封底這樣的照片,恰可涵蓋我想關懷的面向。 我覺得《牠鄉何處》倘若僅做爲大學開課的教材,會有一點點可惜,因此最後我跟出版社討論的結果,決定讓這本書成爲--只要是對動物有興趣的人、關心動物議題但不知怎麼進入的人、或生活中爲如何跟動物相處而苦惱的人,都可以獲得通盤思考的入門。書中總共有九章,大致分成兩個區塊。前面主要談的是城市裡動物與人的各種互動關係;後半則是討論文學、藝術裡動物符號的意涵。每一章也放了延伸閱讀與影片資訊,因爲動物議題真的太廣了,希望這本書的討論只是一個起點,透過這些書單與影片,可做爲後續大家想深入時的方向路徑。《牠鄉何處》這個專題,從今天開始將分爲六個篇章,與讀者一同探討「人類與動物尋找共享空間的可能」,歡迎持續鎖定。(待續)★本文由「動物當代思潮」提供,詳細精彩內容,請看《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