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誘導、投訴無門……網絡“理財課”亂象如何治?
於 泳
“一元理財課,投資小白也能學”“只要九塊九,投資大V帶你飛”……打開社交軟件和短視頻平臺,各式各樣的網絡“理財課”廣告鋪天蓋地,就連不少金融從業人員都持續收到相關推送。
可是當人們進了課程羣,就會發現其中不少機構和個人是在以“理財課”爲名,行詐騙之實。有機構在銷售課程中先以低價誘導,但課程並無實質內容。在距離課程結束前的一兩天,授課老師便開始推銷如何買股票、基金的課程,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不少學員購買後發現,新課根本沒有開始,課程羣也被解散,投訴無門只能自認倒黴。甚至有騙子以“反傳銷打假”“傳授理財乾貨”爲口號,一面打着“理財科普”的幌子,一面進行線下拉人的詐騙活動。
面對穿着各式馬甲的“理財課”,監管部門、平臺企業、金融機構需要從多方面着手,合力遏制這類詐騙行爲。
各地銀保監部門曾對類似的金融詐騙活動發佈過消費提示,但提示內容有時會趕不上某些“理財課”花樣翻新的速度。因此,在常態化監管的同時,監管機構可以指導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加強對支付等資金流向、可疑收款方的監測,一旦發現風險及時提示客戶,最大程度減少客戶損失。
從2016年開始,網信部門曾發佈《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明確了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具有認證、審覈等義務。1月22日,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衆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發佈,對各種賬號主體進行了規範。對此,各平臺須依規履行相關責任。
平臺企業應加強內容審覈,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有的平臺對於理財內容的發佈和審覈仍顯寬鬆。無論個人還是機構,只要通過註冊,後期發文基本上是一路綠燈。另外,現有的網絡“理財課”多數會借用社交平臺來導流或吸粉,對於發佈主體是否有詐騙行爲識別難度較大。因此,下一步應強化平臺對理財內容的發佈審覈管理。
此外,投資者也需要加強投資知識學習,增強識別網絡“理財課”是否存在風險的本領。目前銀行、券商、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紛紛利用自有平臺進行投資者教育,但說到底,這些平臺做投資者教育只能算是“兼職”,不少平臺還摻雜了營銷任務。做一名成熟投資者,一方面應擦亮眼睛,對各種投資套路增強防範意識;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不要總想着“賺快錢”,不懂不做、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等投資理念應該長期堅持,並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