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時報/淡大生蔡昌旻:我是穆斯林,我熱愛和平

文/淡江時報 曹雅涵專訪

宗教人類生活的依託,多元融合社會中,自然有着不同的信仰環繞在身邊,而你對伊斯蘭教(回教)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清真寺古蘭經,或是不吃豬肉?這些對創立「臺灣穆斯林青年會」、淡大土木碩二蔡昌旻來說,卻是日常不過的事情

在臺灣出生,擁有回族血統的蔡昌旻,自幼跟父母信奉伊斯蘭教,他解釋,穆斯林就是伊斯蘭教徒之意,「因爲爸爸攻讀碩士關係,我兩歲時去了約旦,前後約兩年時間待在那裡,那是中東少數沒有產石油國家建築交通都較落後。」另一箇中東記憶,則是在沙烏地阿拉伯,他在那裡讀了3年國際學校,一直到13歲回到臺灣。蔡昌旻描述,「沙烏地阿拉伯雖因石油而富有,但生活機能卻不高,思想與臺灣想比,是相對封閉的。」他笑說,「去了中東,才發現在臺灣生活有多便利。」

但不管在約旦或沙烏地阿拉伯,蔡昌旻一家人齋戒與敬拜卻是自在且自然。他指出,伊斯蘭教對於中東國家人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歸屬感。尤其談到聖地麥加,蔡昌旻說那內心的澎湃是難以用文字說明的,「每年到那裡的穆斯林數以萬計、規模龐大,令人感動!」

蔡昌旻接着說,「但對臺灣的穆斯林青年來說,其實是很孤單的,會不清楚自己定位在哪兒。」這也是他創立「臺灣穆斯林青年會」的最大動機,加上在大三升大四的那年暑假,與其他青年朋友一起到香港參加穆斯林青年夏令營,「短短的3天時間,深刻感受到當地青年與長輩用心規劃、感觸很深。」回臺之後,他便下定決心與朋友共創組織,以活動凝聚穆斯林青年。

蔡昌旻說明,透過這個組織,便能互動交流。回想創立之初,就有其他青年朋友主動聯繫大家一同聚餐、規劃活動,以增進雙方感情,「雖然起步辛苦,但能借此拉近彼此距離,是件很值得的事情。」現在他們也會與國際穆斯林學生會,一同合辦活動、展覽,讓更多人認識伊斯蘭文化

「或許會有人對於伊斯蘭的記憶是恐怖攻擊。」蔡昌旻分享去年參與大傳系畢業專題拍攝經驗首度嘗試街頭實驗,在一旁擺着「我是穆斯林,我不是恐怖份子,相信我,就給我一個擁抱」的板子,帶起眼罩、舉起雙手,在人來人往的西門町街頭,等待願意前來的人,這對他來說,「不只需要克服心理恐懼,也是一個瞭解臺灣人對於穆斯林態度機會。」所幸每一個前來擁抱的人,都像在告訴他「多多站出來吧!加油!」

蔡昌旻說,古蘭經所提的「聖戰影響自己最深遠,意思爲「努力」、「奮鬥」,而不是字面解讀的打仗,期許自己未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挫折,就是要不斷的和自己戰鬥,進而成長茁壯,成爲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