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上海菜小館 安慰陸生的思鄉情

上海孩子聚餐。(作者提供)

每週,我幾乎都要到距離輔大大約1.5公里的海山裡,只爲了那一種家鄉之味,只爲了能夠再聽聽那一句鄉音

初識老闆娘,當時上海的同學聚餐,學長帶我們公車來到海山裡那家小小的館子。館子不大,只有幾個座位。但是,最讓我們感動的,是老闆娘的上海話,以及特意爲我們準備的上海小菜。那一餐,直到現在,我都在心中慢慢地品味着:人在異鄉,家鄉的味道足以把我們的思緒勾回家中。菜品雖然不多,但是小菜中濃濃的家鄉味,實在太讓我心動

常吃的套餐。(作者提供)

後來,我自己搭公車來到小店,漸漸成爲了店內的常客。我也逐漸地知道了老闆娘的一些故事,她原來也是從上海嫁到臺灣的,在新莊開了這家小小的店舖,堅持了十多年。在這片土地上,她與許多大陸新娘一樣有着滋味複雜的生活。每次吃飯,聊着聊着原來我們陸生和老闆娘,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何其地相似。同樣的家鄉、同樣的生活和同理之心,讓我們和老闆娘心心相印。我們如同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而海山裡那家小小的店鋪,如同一座小小的港灣,讓我們驛動的心有了一個心靈上重要的歸宿。

有的時候,身在他鄉,是孤獨寂寞的。這樣的感覺,只有在外地生活了一段時間,才能深刻地感覺得到。我,發現自己在臺灣過了一年之後,淚腺竟然越來越豐富。沒錯,男人的淚腺會豐富。那是因爲想家想的呀。與父母、與故人隔海相望,心中頓覺惆悵與無助。心中掛念的人,只能在夢中相見,多麼令我神傷。最開始來的時候,我甚至都不太願意回憶起松山機場送別的那一幕。夢到此處,會哭醒。那時候,我感到多麼地Homesick。

但是,老闆娘那家小小的店鋪,似乎成了我的情感飛地。只要走過那1公里,就能夠回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對我來說有何其大的安慰!聽着熟悉的上海話,品着熟悉的上海菜,和老闆娘嘎起上海訕胡,似乎我從來沒有離開家。每當熱氣騰騰的菜品上桌,其實我的心都在流淚。淚水,伴着小菜,潤入我心。海山裡每週的相會,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次對家朝聖

所以,對漂泊在外的我們而言,心中有家,哪裡都是家。在我們的身邊,永遠有我們最可愛的老鄉,在將我們的思緒帶回故鄉的同時,默默伴隨我們一路前行。謝謝你!

後記

在臺灣求學的七年,我始終是這家小店的忠實顧客。阿姨的小店,其實並不只賣湯包,像是上海口味的小餛飩,有時也會作爲限量的特別禮物,做給上海孩子。每年春節前後,還會給周邊街坊供應上海口味的年菜。後來我從輔仁大學本科畢業,到相對距離遠些的政治大學讀研,可即便如此,有時我依舊會坐上一個多小時的公車,來到小店,品嚐故鄉的味道,和阿姨用上海話嘎嘎訕胡。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2020年10月16號,是我在學生時代最後一次來到阿姨的小店。阿姨特意沒有收我這頓飯錢,直說就當是我請你的一頓。嘴上雖然一直說,我在離開臺灣前還會再來,但終究,這頓便餐成爲了我求學時代在小店的最後一頓。仔細回想,或許阿姨跟我都隱隱有了這種預感吧!

惟願臺灣的自由行能夠重新開放,到那時,我想我還是會來到小店,再品一次阿姨做的湯包,再去追尋在臺求學時代的美好回憶。(陸軼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