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藍白拖趴趴走 愛臺灣的日本譯者澤井律之
來自日本的譯者澤井律之,一身清爽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郭吉銓攝)
來自日本的譯者澤井律之(左),一身清爽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圖中爲捷克譯者白蓮娜(Pavlína Krámská),右爲法國譯者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郭吉銓攝)
來自日本的譯者澤井律之,一身清爽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彷彿搭上近年日本人來臺旅遊風潮,但他對臺灣文化、文學的瞭解,其實早從80年代解嚴前就開始,關注的更是連許多臺灣人自己也不熟悉的戰後、戒嚴時期的臺灣文學,現爲日本京都光華女子大學教授,曾參與翻譯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鍾肇政《怒濤》等作品。
澤井律之表示,早期閱讀葉石濤、鍾理和等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作家作品時,由於殖民者與殖民地的歷史因素,心中總懷抱着「日本人的罪惡感」,研究、解讀的方向也是如此。然而爲了翻譯《臺灣文學史綱》,他在1997年拜訪葉石濤取得翻譯許可,也問葉石濤:「1945年以前,你在日本殖民時代生活着,你對當時的統治有什麼想法? 」
澤井律之回憶,葉石濤回答他:「當然不公平,但是現在也有不公平的事。那時我是日本人啊。」這讓他恍然大悟,「我以日本人的身分去面對曾經是日本人的葉先生、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就好了。」他表示,雖然葉石濤的回答,當時引起許多人的批評,但在那之後,他才終於能夠跳脫罪惡感來面對戰後的臺灣文學作品。
澤井律之表示,70年代時他就讀中學,是經歷學運、社運的時代,當時日本無法和大陸自由交流,但許多學生對左派思想心生嚮往,他也因此接觸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魯迅的作品,「魯迅作品中有着解放的思想,在日本是找不到的。」
原本研究魯迅的澤井律之,在大學接觸到臺灣文學,「我的指導老師曾來臺在中國文化大學擔任交換教授,回到日本後,開始研究臺灣文學。在他的介紹下,我也開始讀楊逵、呂赫若,後來也讀黃春明。」1981年,澤井律之第一次造訪臺灣,當時認識了林瑞明、陳映真等如今在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研究者,也逐漸關注戒嚴時期的臺灣文學。
在翻譯鍾肇政的《怒濤》時,澤井律之也親自走訪桃園拜訪作家,「我先把書完整讀過兩次,找到想問的問題,親自去問他,他也告訴我書中場景在哪裡,我再去做田野調查。」小說中運用的客家話,他也在日譯本中以假名標示發音,希望能讓日本讀者感受到客家人的世界。
來臺多次的澤井律之,近日特地走訪臺南,去拜訪因爲作家一青妙的書而在日本旅客中非常知名的「馬路楊檳榔會社」,看到裡面的留言本,滿滿的日本遊客留言,「其中都沒有我認識的臺灣研究者,代表喜歡臺灣的日本人愈來愈多了!」他認爲,近年喜歡臺灣美食、到臺灣旅行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加上臺灣文學有自然環境、同志文化等多元議題,或許會有愈來愈多日本讀者願意開始閱讀臺灣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