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中興名臣駱秉章:殺太平軍三位首義王爺,死後羣衆送行

一、駱秉章的早年生涯

駱秉章於1793年出生在廣東花縣,這個地方也是日後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的家鄉。兩人雖然同鄉,但命運卻截然不同。駱秉章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在科舉之路上一帆風順。他14歲便考中秀才,20歲中舉人,25歲高中進士,步入仕途。這與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形成鮮明對比,也爲日後兩人的對立埋下了伏筆。

駱秉章進入翰林院後,憑藉自身才能很快脫穎而出。他在翰林院期間勤勉敬業,學識淵博,文章寫作能力出衆,深受同僚和上級的賞識。道光皇帝對這位年輕有爲的官員格外青睞,多次親自過問他的工作情況。

在翰林院工作期間,駱秉章參與了多項重要的修史工作,如《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卓越的文字功底,爲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道光皇帝曾多次在朝堂上稱讚駱秉章,認爲他是難得的人才。

駱秉章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他先後擔任了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禮部主事等職務。在這些崗位上,駱秉章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他處事公正,爲官清廉,從不徇私舞弊,贏得了同僚和下屬的尊重。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駱秉章被任命爲湖南按察使,開始了他在地方上的從政生涯。這一任命標誌着駱秉章正式步入封疆大吏的行列,也爲他日後在太平天國起義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湖南任職期間,駱秉章展現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他積極推行各項改革措施,整頓吏治,減輕民衆負擔,使湖南地區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他的政績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很快又被提拔爲湖北布政使。

道光三十年(1850年),駱秉章被任命爲湖南巡撫,這是他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在這個位置上,他開始直面太平天國起義的挑戰,並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駱秉章在湖南巡撫任上不僅要應對太平軍的威脅,還要處理其他地方勢力的叛亂。他果斷採取軍事行動,平定了雷再浩、李沅發等人發起的起義,穩定了湖南局勢。這些經歷爲他日後與太平軍的對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駱秉章雖然與洪秀全是同鄉,但兩人的人生軌跡卻截然不同。洪秀全屢試不第,最終走上了反清道路;而駱秉章則一路高升,成爲清廷的重臣。這種命運的差異,也許正是他們日後成爲死敵的根源之一。

駱秉章的早年生涯,展現了一個清廷官員的典型成長軌跡。他通過科舉入仕,憑藉才能步步高昇,最終成爲封疆大吏。這段經歷不僅塑造了駱秉章的爲官之道,也爲他日後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與太平天國的殊死較量

駱秉章與太平天國的對抗是他一生中最爲關鍵的篇章。作爲清廷的重要將領,駱秉章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意志。他不僅多次挫敗太平軍的進攻,更親手擊斃了太平天國"首義五王"中的三位,爲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1852年6月,駱秉章在湖南巡撫任上接到太平軍即將進入湖南的情報。他迅速調集兵力,命令新崛起的將星江忠源率領800名"楚勇"前往湘桂邊界堵截,同時派遣劉長佑率1200兵勇協助。這2000人馬在全州蓑衣渡設下埋伏,成功擊斃了南王馮雲山。

馮雲山的死對太平天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作爲太平天國的創始人之一,馮雲山不僅是洪秀全的得力助手,更是太平軍早期的重要軍事指揮官。他的隕落使得太平軍失去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也動搖了太平天國的軍事指揮體系。

然而,駱秉章並未就此鬆懈。同年8月,西王蕭朝貴率2000精銳奔襲長沙,意圖一舉攻下這個重要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威脅,駱秉章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斷力。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親自組織防禦,指揮部隊在城南與太平軍展開激戰。

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駱秉章運用了高超的戰術。他利用長沙城牆的優勢,佈置了嚴密的防禦工事,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在城外與太平軍周旋。在一次關鍵的交鋒中,駱秉章抓住機會,親自指揮炮兵向敵軍陣地開火。一發精準的炮彈擊中了蕭朝貴的所在位置,當場將這位太平軍的重要將領炸死。

蕭朝貴的陣亡對太平軍的士氣造成了巨大打擊。失去了指揮官的太平軍很快陷入混亂,最終被迫撤退。長沙之戰的勝利不僅鞏固了清軍在湖南的統治,也進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

駱秉章連續擊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爲太平天國的內部權力結構帶來了巨大變化。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被譽爲太平天國早期的"三駕馬車",他們之間的相互制衡確保了太平天國政權的穩定。然而,隨着南王和西王的相繼隕落,東王楊秀清的權力迅速膨脹,導致太平天國內部矛盾加劇,爲日後的"天京事變"埋下了隱患。

駱秉章對太平天國的打擊並未就此停止。1863年,已經擔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當時,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進入四川,意圖在這一富庶之地建立新的根據地。駱秉章迅速調集兵力,採取圍追堵截的戰術,將石達開的部隊困在了大渡河畔。

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駱秉章顯示出了高超的戰略眼光。他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在大渡河沿岸設置了多道防線,切斷了石達開可能的退路。同時,他還派出精銳部隊不斷騷擾太平軍,消耗其兵力和補給。

經過數月的艱苦戰鬥,石達開的軍隊終於陷入絕境。1864年6月,在一次突圍行動中,石達開不幸被俘,隨後被處決。至此,太平天國"首義五王"中的第三位也命喪駱秉章之手。

石達開的死亡標誌着太平天國最後一支有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力量的覆滅。這不僅是駱秉章個人軍事生涯的巔峰,也是太平天國運動走向最終失敗的重要轉折點。

駱秉章在與太平天國的殊死較量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意志。他不僅多次挫敗太平軍的進攻,更親手擊斃了太平天國的三位重要領袖。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也爲太平天國的最終覆滅奠定了基礎。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卻在後世的記憶中漸漸淡出,被其他中興名臣的光環所掩蓋。

三、駱秉章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駱秉章與曾國藩、左宗棠這兩位晚清重臣的關係,可謂是既有恩情又有矛盾,堪稱晚清政壇的一段傳奇。這三人的交集不僅影響了他們各自的仕途,更對清朝的中興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駱秉章與曾國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起義初期。當時,駱秉章擔任湖南巡撫,而曾國藩則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翰林學士。1852年,太平軍攻入湖南,駱秉章急需人才協助抵抗。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駱秉章向朝廷舉薦了曾國藩,使其獲得了組建湘軍的機會。

駱秉章的這一舉薦可以說是曾國藩仕途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曾國藩只是一位普通的文官,並無軍事經驗。然而,駱秉章慧眼識珠,看出了曾國藩的潛力。他不僅向朝廷推薦曾國藩,還親自指導其軍事事務,爲湘軍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然而,隨着曾國藩的勢力不斷壯大,駱秉章與他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1856年,兩人因爲軍餉問題發生爭執。當時,曾國藩的湘軍急需軍餉,而駱秉章作爲湖南巡撫,卻無法及時籌措足夠的資金。這導致雙方關係一度緊張,甚至影響到了軍事行動的協調。

儘管如此,駱秉章仍然在關鍵時刻支持曾國藩。1859年,曾國藩因爲軍事失利而被朝廷革職。在這個危急關頭,正是駱秉章向朝廷力薦,使得曾國藩得以重新被啓用。這一舉動不僅挽救了曾國藩的仕途,也爲清朝保留了一位重要的將領。

駱秉章與左宗棠的關係同樣複雜。兩人最初的交集始於湘軍時期。左宗棠早年曾在駱秉章麾下任職,深受其賞識。1856年,駱秉章向朝廷推薦左宗棠出任四川布政使,這成爲左宗棠仕途上的重要跳板。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兩人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1865年,左宗棠在平定捻軍叛亂時,與駱秉章在軍事策略上產生分歧。駱秉章主張穩紮穩打,而左宗棠則傾向於更爲激進的進攻策略。這種分歧導致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儘管存在分歧,駱秉章仍然在關鍵時刻支持左宗棠。1867年,左宗棠因病請辭,朝廷有意讓其退休。正是駱秉章的力薦,使得左宗棠得以繼續留任,並最終成爲清朝收復新疆的功臣。

駱秉章與這兩位重臣的關係,折射出了晚清政壇的複雜生態。一方面,他們之間存在着師徒之誼和同僚之情;另一方面,隨着各自勢力的壯大,彼此之間又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和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存在分歧,駱秉章始終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恩怨之上。他多次在關鍵時刻力挺曾國藩和左宗棠,爲清朝的中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種大局觀也是他能夠在朝廷中長期立足的重要原因。

駱秉章與曾國藩、左宗棠的關係,還反映了晚清時期軍事將領與地方大員之間的微妙平衡。作爲地方大員,駱秉章需要依靠像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軍事將領來維護地方安全;而這些軍事將領則需要駱秉章這樣的地方大員來提供後勤支持和政治庇護。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構成了晚清政治的重要特徵。

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儘管駱秉章在培養和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方面功不可沒,但在後世的歷史敘述中,他卻常常被這兩位名臣的光環所掩蓋。這或許是因爲駱秉章更多地扮演了幕後推手的角色,而非如曾國藩、左宗棠那樣直接領軍作戰。

駱秉章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恩怨情仇,不僅是個人際遇的縮影,更是晚清政壇複雜生態的寫照。它展示了在動盪年代中,政治人物如何在個人恩怨、政治利益和國家大局之間尋求平衡。這段歷史也提醒我們,在評判歷史人物時,不應只看表面的功過,更應深入瞭解其背後的複雜關係網絡。

四、駱秉章的治政之道

駱秉章在清廷各地爲官數十載,積累了豐富的治政經驗。他的治政之道不僅體現了其個人的才能和智慧,更反映了晚清時期地方官員面對內憂外患時的應對之策。駱秉章的治政理念主要體現在軍事、經濟和社會治理三個方面。

在軍事方面,駱秉章秉持"以戰養戰"的原則,注重軍隊的自給自足。1852年,當太平軍逼近湖南時,駱秉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軍餉不足。他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如設立"楚勇營",招募本地壯丁,既節省了軍費開支,又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這支由駱秉章親自組建的地方軍隊,後來成爲抗擊太平軍的重要力量。

駱秉章還特別重視軍隊的紀律建設。他制定了嚴格的軍紀條例,嚴懲哄搶民財的行爲。有一次,一名士兵因搶奪民女而被駱秉章下令斬首示衆。這一舉動不僅維護了軍紀,也贏得了百姓的支持。駱秉章的這種嚴明軍紀的做法,爲後來曾國藩治軍提供了重要借鑑。

在經濟方面,駱秉章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深知"民富國強"的道理,因此特別注重發展地方經濟。在湖南任職期間,駱秉章大力推廣新式農具,如改良犁具,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他還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油菜等,增加農民收入。

駱秉章還特別重視水利建設。1854年,他主持修建了湘江大堤,不僅解決了長沙地區的洪澇問題,還開闢了大片良田,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這項工程被後人稱爲"駱堤",成爲湖南水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社會治理方面,駱秉章採取了"以德治民"的方針。他深知單靠武力難以長治久安,因此特別重視教化工作。在四川任職期間,駱秉章大力興辦學堂,提高民衆文化水平。他還設立了"義學",爲貧困家庭的子弟提供免費教育,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民衆的文化素質,也培養了大批人才。

駱秉章還特別注重弘揚傳統文化。他多次舉辦鄉試,鼓勵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在他的支持下,四川地區的科舉及第人數大幅增加,爲清廷培養了大批人才。這種重視教育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地方文化水平,也爲清廷儲備了人才資源。

在司法方面,駱秉章主張"寬嚴並濟"。他認爲,對於一般的輕罪,應該採取教化爲主的方針;但對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重罪,則必須嚴懲不貸。有一次,四川發生了一起大規模械鬥案,駱秉章親自審理此案。他不僅嚴懲了主犯,還對參與者進行了教育,最終平息了這起糾紛,贏得了民衆的讚譽。

駱秉章的治政之道還體現在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上。在四川任職期間,他特別注重對藏區的治理。駱秉章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通過扶持親清的土司來維持邊疆穩定。他還派遣漢族官員深入藏區,瞭解當地風土人情,制定了一系列適合藏區特點的政策,有效地維護了邊疆地區的安定。

駱秉章的治政之道還體現在他對新技術的重視上。雖然他是一位傳統的儒家官員,但對西方先進技術持開放態度。在四川任職期間,駱秉章引進了一批西方先進的採礦設備,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礦產開採效率。他還支持創辦近代工業,如在成都設立了機器製造廠,爲四川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駱秉章的治政之道集中體現了晚清時期地方大員的智慧和能力。他既堅持傳統的儒家治國理念,又能與時俱進,吸收新的治理方法。這種兼容幷蓄的治政思想,不僅使他在任職期間取得了顯著的政績,也爲後來的地方官員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然而,駱秉章的治政之道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作爲一個傳統的儒家官員,他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革缺乏足夠的認識。這種侷限性也反映了整個晚清統治階層的普遍問題,即在面對西方衝擊時,難以從根本上實現制度創新。

五、駱秉章的歷史地位與評價

駱秉章作爲晚清時期的重要官員,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從其生平事蹟和治政成就來看,駱秉章無疑是一位能力出衆、貢獻卓著的地方大員。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他在後世的評價卻呈現出複雜多面的特點。

首先,駱秉章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1852年,當太平軍攻入湖南時,正是駱秉章組建了"楚勇營",爲抗擊太平軍提供了重要的軍事力量。他還向朝廷舉薦了曾國藩,爲湘軍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這些舉措對於最終平定太平天國起義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在清廷官方的評價中,駱秉章被譽爲"中興名臣"之一。

然而,駱秉章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作用,在後世的歷史敘述中卻常常被忽視。這主要是因爲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光環過於耀眼,以至於駱秉章的貢獻被遮蔽。事實上,如果沒有駱秉章早期的組織和舉薦,湘軍很可能無法成爲清廷平定太平天國的主力軍。

駱秉章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成就也值得關注。在湖南任職期間,他主持修建了湘江大堤,解決了長沙地區的洪澇問題,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在四川任職時,他大力推廣新式農具,鼓勵種植經濟作物,爲四川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政績充分展現了駱秉章作爲一個地方大員的治理能力。

駱秉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貢獻也不容忽視。他在四川大力興辦學堂,設立義學,爲貧困家庭的子弟提供免費教育。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當地的文化水平,也爲清廷培養了大批人才。在他的支持下,四川地區的科舉及第人數大幅增加,這對於提升地方文化水平和人才儲備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駱秉章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存在爭議。一些史學家認爲,駱秉章作爲傳統的儒家官員,在面對西方衝擊時缺乏足夠的遠見。雖然他引進了一些西方先進技術,但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革缺乏深入認識。這種侷限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整個晚清統治階層的普遍問題。

駱秉章在處理中外關係方面的表現也引發了爭議。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後,駱秉章作爲直隸總督參與了與西方列強的談判。在談判過程中,他雖然力圖維護清廷利益,但最終還是做出了一些讓步。這引發了一些人對他外交能力的質疑。然而,考慮到當時清廷的國力和國際形勢,駱秉章的處理方式或許是在當時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駱秉章在歷史上的評價還受到了他與同時代其他重臣關係的影響。雖然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有過恩怨,但在關鍵時刻,他始終能夠顧全大局,支持這些重臣。這種政治智慧和胸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後人對他的評價。

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研究中,駱秉章的形象逐漸得到重新審視。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他在地方治理、軍事組織、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貢獻,試圖還原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駱秉章形象。例如,有學者詳細研究了駱秉章在湖南、四川等地的治理政策,認爲他的許多舉措對於維護地方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駱秉章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經驗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他在四川任職期間對藏區的管理策略,體現了一種務實的民族政策。這些經驗對於理解清朝後期的民族關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駱秉章的幕府班底也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作爲一個成功的地方大員,駱秉章善於用人,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幕僚。這些人才後來在清廷的各個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間接延續了駱秉章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駱秉章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是複雜而多面的。他既是一個成功的地方官員,爲平定太平天國、發展地方經濟、推廣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侷限性的傳統官員,在應對西方衝擊時顯得力不從心。這種複雜性恰恰反映了晚清時期中國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隨着歷史研究的深入,駱秉章的歷史地位和評價可能還會有新的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爲晚清重要的地方大員之一,駱秉章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經歷和貢獻爲我們理解晚清複雜的政治生態和社會變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