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清官,殺太平軍三位“天王”,死後民衆自發送行阻塞街市

駱秉章出生於廣東花縣,雖家道中落但志向高遠,歷經多次科舉失利後終在不惑之年考中進士,開啓仕途生涯。

駱秉章自幼便展現出聰慧過人的特質,然而其家庭卻在歲月的變遷中逐漸走向中落。但這並沒有阻擋他追求仕途的決心,相反,困境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

在科舉的道路上,駱秉章可謂歷經坎坷。道光二年(1822 年),他第一次赴京會試,無功而返。道光九年(1829 年),再次赴京會試,依然名落孫山。當時,駱秉章的先人源出浙江義烏,而他原名駱俊,三國時吳國的丞相也叫駱俊,因忘了避諱,重了祖宗的名,導致屢考不中。於是在 1829 年,上京趕考再度失利的駱俊,赴禮部呈請改名 “駱秉章”。

道光十一年(1831 年),他第三次上京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讀了三十多年書的駱秉章考中壬辰科第六十名進士,殿試二甲第二十七名,朝考入選,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此時,他已年屆不惑,可謂大器晚成。

道光二十年(1840 年),駱秉章受命稽查戶部銀庫。在此之前,銀庫存在諸多非法斂財的 “門路”,庫官在清點入庫銀兩時,每一百兩多收四兩作爲 “辛苦錢”,其中二兩歸庫丁,二兩歸庫官和查庫御史,查庫御史每年能得兩萬餘兩的額外收入,面對這樣的 “慣例”,駱秉章斷然拒絕。

他清查陋規,嚴格把關,要求庫丁們必須嚴格稱量入庫銀兩,若稅銀數量不足,須補滿爲止。對於徇私舞弊之徒,絕不手軟。

軍機大臣潘世恩是駱秉章會試時的恩師,一日,潘家家丁和銀號夥計前來交稅,稱銀時卻缺了二十五兩。庫官看在潘世恩的面子上想視若不見,卻被駱秉章嚴厲制止,堅持讓潘家必須補足稅金。

民國時期瞿兌之所著的《人物風俗制度叢談》記載,駱秉章在銀庫任職期間,諸事皆清廉慎嚴:

各銀號爲了收買駱秉章,曾委託其同鄉向駱秉章許諾,到任即送上禮金七千兩,每年三節(端午、中秋、歲首)再分別孝敬七千兩,都被他嚴詞拒絕。他不僅潔身自好,還禁止隨從在履行公職時索取分文。

然而,積弊已久的國庫虧空問題,並不會因駱秉章一人的正直廉潔而得到徹底改變。道光二十三年(1843),戶部銀庫東窗事發,虧短白銀達九百多萬兩,駱秉章也因 “失察” 而被革職。

直到朝廷徹查後,道光皇帝才發現駱秉章持正無私,於是特頒旨意,重新任命他爲五品右庶子,囑託他將來好好爲國效力。

道光三十年(1850 年),駱秉章被任命爲湖南巡撫,此時,湖南境內社會治安動盪,全省財政經費捉襟見肘。駱秉章通過調查,發現原因之一出在 “漕糧陋規” 上。

徵收 “漕糧” 本是南方官員收入及辦公開支的一個重要來源,出自農戶納糧時繳納各種 “浮收”(即附加費),但大部分 “浮收” 都被各級官吏差役層層盤剝。“浮收” 還因地而異不斷浮動,百姓苦不堪言。

駱秉章意識到,要解決稅款積欠問題,必須重建漕運新制。他下令限定 “浮收” 的準確細數,還派出廉潔士紳協助稽查,各州縣官員若有阻擾一律撤職。據史料記載改制之後:

駱秉章另一個改革稅制的重要舉措,便是嚴格整肅地方厘金徵收。“厘金” 意爲 “一稅一釐”,即嚴格有度地徵稅,防止地方奸吏巧立名目徵收重稅,藉機中飽私囊。

此外,他還從士紳中聘任專員,通過官紳相互監督的方式,提高行政辦事效率,進一步保障了徵稅過程的公平、公正。

駱秉章在與太平天國的對抗中,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1852 年,駱秉章在湖南巡撫任上,得知太平軍即將進入湖南,便迅速調集兵力。他命令江忠源率領 800 名 “楚勇” 前往湘桂邊界堵截,又派劉長佑率 1200 兵勇協助。

這 2000 人馬在全州蓑衣渡設下埋伏,成功擊斃了南王馮雲山。馮雲山作爲太平天國的創始人之一,他的死對太平天國是沉重打擊,也動搖了太平天國的軍事指揮體系。

同年 8 月,西王蕭朝貴率 2000 精銳奔襲長沙。駱秉章親自組織防禦,指揮部隊在城南與太平軍展開激戰。他利用長沙城牆的優勢,佈置嚴密防禦工事,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在城外與太平軍周旋。

在一次關鍵交鋒中,駱秉章親自指揮炮兵向敵軍陣地開火,一發精準的炮彈擊中蕭朝貴所在的位置,當場將其炸死。蕭朝貴的陣亡對太平軍士氣造成巨大打擊,也進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

1863 年,擔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再次展現軍事才能。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進入四川,意圖建立新根據地。駱秉章迅速調集兵力,採取圍追堵截戰術,將石達開的部隊困在大渡河畔。他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在大渡河沿岸設置多道防線,切斷石達開的退路,還派出精銳部隊不斷騷擾太平軍,消耗其兵力和補給。

最終,石達開陷入絕境,爲保全軍將領士兵的生命,不得已向駱秉章請降,但駱秉章並未手軟,將石達開凌遲處死。

駱秉章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積極促成曾國藩練成湘軍,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時,在湖南官場屢屢碰壁,甚至遭到湖南提督鮑起豹的武力威脅。

危急時刻,時任湖南巡撫的駱秉章力排衆議,出面調解,化解了曾國藩的 “永順之圍”。此後,駱秉章對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給予大力支持,不僅在軍事部署、糧餉籌備、兵械補充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更是在曾國藩遭遇挫折時,堅定地站在他身後,爲他說話,爲他撐腰。

咸豐四年,曾國藩在靖港之戰中慘敗,湖南官場要求將其撤職查辦的呼聲高漲,又是駱秉章力排衆議,保住了曾國藩的官位和兵權,這纔有了後來湘軍攻城掠地、平定太平天國的赫赫戰功。

可以說,沒有駱秉章的鼎力支持,就沒有曾國藩的崛起,更沒有湘軍的赫赫威名。駱秉章以其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識人用人的眼光,成就了曾國藩,也爲最終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駱秉章一生爲官清廉,整頓吏治,惠濟百姓,在他病逝後,百姓們用最真摯的行動表達了對他的愛戴與敬仰。

同治六年,74 歲的駱秉章因病,病逝於任上。當時,駱秉章的侄子在爲其治喪時,才發現叔叔的所用的家當僅僅只有銀子八百兩,根本不夠善理後事的費用。

清廷戰將完顏崇實在獲悉這個情況後,被駱秉章的清廉大爲感動,便向清廷反映了這個情況。清廷獲悉後,下發給完顏崇實五千兩治喪,讓他幫助駱家來料理駱秉章的喪事。

駱秉章出殯的當天,成都的民衆自發罷市縞素,夾道羅拜,送別這位晚清第一清官。當時由於悼念場面太過盛大,官吏們怕出了亂子,便開始加以限制,差一點卻激怒了送行的民衆們,鬧出了亂子來。駱秉章的身後殊榮,不僅僅是因爲他在官場上的成就,更是因爲他那顆始終爲民的心。

駱秉章爲官期間,大力整頓吏治,懲貪官鋤惡人,使得四川的吏治清明。他還大力舉賢,任用年輕的青年才俊和賢士來治理川蜀之地,在這些青年才俊的發揮之下,四川增加了財政收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他的這些舉措,讓百姓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公正與溫暖。

他獲譽 “晚清第一清官”,實至名歸,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駱秉章以自己的清正廉潔,爲百姓們撐起了一片天空。

後續,清廷爲表彰他生前的功績,追贈駱秉章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諡號文忠。按照駱秉章生前的遺願,駱秉章的家裡人,在清廷官員的陪同之下,將駱秉章的棺槨一路護送回了他的廣東老家,安葬於佛山南海羅村鎮,讓其落葉歸根,魂歸故里。

駱秉章雖然已經離世,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流傳。他的故事,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爲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只有真心爲百姓謀福祉,才能贏得百姓的愛戴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