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億灰飛煙滅!窮鬼太多中產不夠用,暴跌85%的千億巨頭要涼?

引言:“免稅龍頭”一落千丈。

現在的免稅店是越來越少人,稀稀拉拉的幾個人簡直可以說是包場了,到了直接取號去拿貨就行,都不用看排幾號,連着幾個免稅店一個取完了再去取另一家,每一道口都是個人專屬通道,因爲根本沒人。

這是近期在免稅店真實上演的一幕,如果說要跟2016年的火爆場景相比的話,那可以說是一個天一個地,輝煌不再了。

以海南離島免稅店爲例,與去年相比業績也開始大幅下滑,曾經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購物街,如今卻變得異常寂靜。

街道兩旁,那些曾經門庭若市、琳琅滿目的店鋪,如今只剩下形單影隻的櫥窗燈火,在昏黃的夜色中搖曳,顯得格外淒涼。

雖然遊客貌似還是那一批人,但毫無疑問,他們的錢包算是徹底勒緊了。

今年海南省文旅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端午節期間,前往海南的遊客數量與去年相比,幾乎持平,未出現顯著變化。然而,旅遊收入卻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而根據當地統計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落地海南港口和機場的旅客量超3598萬人次,同比增長約9%。

但是另一邊,在2021年至2022年間人均消費近9000元的業績,在今年直接腰斬,下滑至4637元。

圖爲媒體整理的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間海南離島購物的人均消費金額

當 2024 年國內上半年出遊人次同比增長約爲14%,約27 億人次,出遊總花費也高達 2.7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9%的時候。

作爲國內免稅店零售巨頭,市值巔峰時期曾高達8000億的中免集團(以下簡稱中免),如今也因爲慘淡的業績跌去85%。

由此可見,去了又不買的旅客把免稅店“坑慘了”。

坐擁3200萬個會員,窮鬼太多中產不夠用?

“跳水”的千億巨頭,涼了30萬股民的心

作爲在全國範圍擁有200 家免稅店,其中在海南省擁有6 家離島免稅店。

還和全球1400 多個知名品牌合作,擁有8 大跨境物流中心的中免——這個曾經站在時代浪尖的巨頭,如今也不得不面對業績的斷崖式下滑了。

回想起當年,特許經營模式的免稅業務行業,因爲免稅品經營牌照的稀缺性,吃盡了時代紅利,手握免稅品經營牌照的企業也好像掌握了金鑰匙,輕鬆打開了財富的大門。

而站在風口上的中免,也因爲2020年海南離島“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旅客每人每年累計免稅限額提至10萬元”的新模式,讓業績自此一路暴漲。

股價最高至403.78元,書寫了一年漲六倍的“免稅茅”神話。

中免註冊會員數也從2019 年的120 萬人暴漲至2023 年的3200萬人。

同時,也讓海南離島免稅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爲行業標杆,海南地區也用電佔比過半的門店數量成爲中免的主心骨。

大概誰也沒想到,僅僅過去不到4年,中免就開始創造“直跌八成”的歷史,

它憑藉着利潤不足10億元,同比下降38%的二季度業績,熬死了一批投機者。

圖源:海豚投研

雖然一路暴跌的模式,更是讓坊間不斷流傳出“60元以下抄底一夜暴富”的傳聞,但當初8000億的輝煌不再已成爲事實。

30多萬的散戶裡面,其中不乏被深度套牢的老股民。這些老股民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爲中免就像是近年來免稅店的晴雨表一樣。

輝煌時吹起了一個巨大的泡沫,但是當這個泡沫被一點點戳破的時候,纔是真正讓人心悸的時刻。

雖然,面對中免的暴跌,近年來很多媒體都認爲,是因爲一直被視爲消費新藍海的中免,用自己的近期一系列的數據揭示了一個道理:

但其實有意思的是,他們真的買不動嗎?

不是中產不愛了,是中產有更多選擇

因爲從中免的發佈的營業報告來看。位於上海地區的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約爲3億元,雖然這個業績仍然不咋地。

但比起去年只盈利839萬元的“辣眼睛”業績來看,這羣的中產的消費能力似乎正在回溫。

除了部分門店業績回溫,其實國內遊客前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熱門地點的出境遊數據正在逐年上升。

以日元貶值,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的日本爲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前往日本消費的大陸游客已經爲當地貢獻了4420億日元(約合216億人民幣)的業績,比去年全年的銷售額還要多出上千億。

不僅如此,這還是所有赴日外國遊客消費總額的20%。

圖爲日媒對日本觀光廳公佈數據的整理

但是另一邊,國內最大的海南離島免稅零售店業績同比暴跌40%,所以,出入境的旅客量其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免的業績。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詞精準地描述了中免近兩年的股價走勢。

千億零售巨頭走下神壇,比電商還慘

中免,原名中國國旅,穩坐免稅行業的龍頭寶座。

可能很多人還不太瞭解免稅店的經營模式,說起免稅的概念其實最早要追溯到愛爾蘭香農機場,誕生於1947年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免稅港口。

最初這類港口的設計是專門爲愛好旅遊的中產及以上的富裕階層設置的,對於“窮鬼”而言,旅遊這一行爲,確實難以被簡單地歸類爲生活中的剛需。

而在國內免稅業務同樣需要門檻,沒有持牌特許經營的店只能在夢裡開。

最早的時候,國內市場上持有類牌照的數量極爲有限,僅有八張。而在這稀缺的牌照資源中,中免公司就獨佔了三張。

所以,手握三張王牌的中免,穩坐免稅行業的龍頭寶座,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24.6%。

但是隨着牌照三年一發的新屬性,也讓牌照不再稀缺。

2020年的時候,已經有一批新企業獲得了免稅牌照的資質,到了2023年,國內已經有10家企業擁有該資質,其中包括珠免(格力地產)、海免(海南省免稅品有限公司)、深免(深圳免稅集團)等企業。

免稅市場,本就是一個規模相對較小,僅有幾千億的細分市場。

蛋糕就這麼大,而且還要面對同樣對這份蛋糕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們,結果可想而知,這對中免而言明顯是一種尷尬的處境。

所以,打出一招“在國內撈不到錢,看上了外國遊客”的中免,倒也算是一記高招。

出入境的外國人突破1.7億人次,暴增152%

反向輸出,國貨潮牌有機會變成下一道風口

因爲隨着國際旅遊市場的復甦,國內各大口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外國人入境潮。

據出入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從各口岸出入境的外國人總數已突破2.87億人次。

同時,入境外國人也高達1463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將近152%的驚人增長率。

其中在今年前5個月,海南省接待入境遊客高達42萬人次,這一數字遠超過去幾年同期的水平,同比增長278%。

瞄準這一行情的免稅店都開始往這個風口擠了。

除了早幾個月在廣州、成都、深圳等8個海外人口聚集較多的城市,開設了面對國內以及國外消費者的市內免稅店之外。

根據《第一財經廣播》的統計,如果加上北京、上海、哈爾濱等13家外匯商品免稅店轉爲市內免稅店,

國內的市內免稅店將會從現有的6家擴容至27家。

圖爲媒體公佈的部分可轉型爲室內免稅店的外匯商品免稅店名單

如果這樣的商業佈局成功的話,恐怕在未來就很難再看見有人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衝去機場免稅店購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飛機的場面了。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這其實也算是做大做強國貨、擦亮老牌國貨名片的一種方式了。

就像聊起韓國市內免稅店,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去買韓妝、紅參等,提起日本免稅店就會想到日本藥妝和低價奢侈品一樣。

市內免稅店銷售國貨“潮品”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變成城市的一張新名片。

而另一邊,中免也是下了血本地往機場、口岸這些地方砸錢,計劃把這些海內外渠道掃出一條光明大道。

事實證明,這樣的路線也是可行的。

因爲在今年上半年,中免出入境免稅門店的收入也進入了“爆發模式”,與去年相比可以說是鹹魚翻身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100%。

其中北京、上海等機場的免稅門店收入也是嗖嗖地往上漲。雖說大有種苦中作樂的既視感,但也算是一種合理自救的辦法。

但怎麼說呢,當交通變得方便的時候,別人在進來的同時,國人也在往外走,哪裡買已經便宜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第一選擇。

所以免稅店客流量大幅減少,業績下滑,往日的繁忙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門可羅雀的冷清,其實是整個市場行情的縮影。

而中免集團作爲免稅店巨頭,市值和業績自然首當其衝遭遇重挫,從巔峰時期的8000億跌至僅剩15%。

但隨着國際旅遊市場復甦,入境外國遊客數量激增,這或許又是一道新的風口了,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