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肌肉流失快!防肌少症不只多運動 3件事也重要

中山附醫家庭暨社會醫學部主任顏啓華提醒民衆,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8%的速度迅速減少。(馮惠宜攝)

蛤!臺灣55歲以上民衆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超過4人以上具有肌少風險,而且男性盛行率更是女性的1.3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會醫學部主任顏啓華呼籲民衆莫輕忽肌肉流失風險,若發現自己體力變差、力量變小,恐是肌少症找上門,千萬不能將症狀正常化。

父親節前夕,中山附醫在汝川大樓一樓進行爲期兩週的肌少症衛教展,除大型衛教看板展示,也透過數位裝置輔助讓民衆可以進行5次起坐站測試,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瞭解自己的肌肉狀態。

顏啓華指出,肌肉流失除了影響日常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力外,也會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失能,進而降低生活品質及增加死亡率 ,也有研究指出,下肢肌力較差的心臟病患者,心衰竭風險會增加41%。

他也提醒民衆,肌肉流失的加劇與年齡有關,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8%的速度迅速減少,40歲至80歲之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 ,若發現自己體力變差、力量變小,恐是肌少症找上門,千萬不能將症狀正常化。

顏啓華說,許多民衆會直覺的認爲多運動就好,但事實上,補充足夠熱量、適量吸收蛋白質與多元營養也同樣重要。顏啓華說,爲了避免陷入「肌肉流失加劇→行動力變差→食慾差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之肌少惡性循環,在40歲後就建議開始積極養肌,除了需要每週進行三次的阻力運動以外,均衡的營養也格外重要。

顏啓華建議民衆在40歲後,要多加重視肌肉流失問題,若平時因爲工作繁忙而牙口不好、食慾不佳,建議透過更科學、更便利的均衡營養品,補充適當的熱量與吸收蛋白質,填補因外食所引起的食慾不佳、營養不均的營養漏洞,避免身體優先分解肌肉內的蛋白質作爲能量來源,確保有足夠的能量,生成肌肉所需的營養,透過科學方式增肌,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