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億級市場爆發 體育“新基建”佈局加速到來
(原標題:15000億級體育消費市場爆發 體育“新基建”佈局加速到來)
在王裕雄看來,造成當前體旅消費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供需不匹配,亟需體育產業實現自身的“供給側改革”。
“你是通過哪個運動認識我的?”俘獲363萬粉絲喜愛的抖音健身達人鐵豆,在她的一條視頻中說道。
“潛水衝浪”“單板滑雪”“徒手攀巖”,這些極限戶外運動的個性標籤助她從抖音中脫穎而出。在2019年的《追我吧》綜藝節目中作爲“高配”運動素人,鐵豆與多位明星共同競逐。
越來越多健身達人“出圈”背後,是一個漸漸浮出水面的萬億級消費市場。多份行業內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000億元,相比三年前,同比增長高達110.87%。
12月21日,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體育兩博會)網上開幕。此次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塗曉東、經濟司司長劉扶民在內的多位領導,展望“十四五”期間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並作主題演講。
引爆萬億級消費市場
體育產業背後的消費市場規模,想象空間巨大。
近年,大衆體育消費品類已趨向多元化發展。產品領域,從基礎的運動鞋服等體育品類的消費,擴展到跑步鞋、瑜伽墊、甩脂機等面向更細分專業領域的產品。服務領域,消費者更加追捧有品質的體育培訓,潛水、網球、擊劍等運動開始風靡。此外,消費者對智能手環、智能跑步機等科技類產品的需求也在快速擴張,中國產業信息網在調研中發現,已有近八成用戶會選擇可有效監測自身運動生理指標的產品。
實際上,與上述消費形態相比,體育旅遊融合實現了更大的撬動效應。“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 劉扶民在主題演講中多次提到體旅融合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十三五”以來,國家體育總局高度重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體旅市場發展成效顯著。據統計,全國山地戶外俱樂部已經近1萬家,每年參與山地戶外運動的人次達7000多萬,參加馬拉松人次超過700萬,滑雪人次超過2000萬,帆船帆板體驗人次超過500萬,體育旅遊在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等方面都發揮着積極作用。
“體旅融合是個大趨勢,這個判斷非常準確。”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體育和旅遊要融合發展,這是由體育產業本身的自然特徵決定的。
一般而言,體育產業往往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意味着市場可能失靈,導致供給不足。而破解外部性的重要方式就是由政府出手去扶持。另外一個途徑就是不需要政府出手,轉而通過企業或微觀市場的組織變遷去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外部性內部化,就要通過體育和其他產業融合來產生。其中,體育與旅遊融合是最重要的一種融合形態。” 王裕雄說。
就目前而言,我國體育旅遊市場仍處在發展初期,空間廣闊。據有關研究機構統計,2018年我國主要體育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爲人民幣1456億元,而體育旅遊服務進口總額達1316億元,佔比達90%以上。“這充分說明,我國體育旅遊消費外流現象較爲嚴重,潛力巨大。而體育旅遊方面出現消費外流,歸根結底是體育旅遊產品供給不足、吸引力不強。” 劉扶民在演講中說。
在王裕雄看來,造成當前體旅消費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供需不匹配,亟需體育產業實現自身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指出的是,體育產業的經濟特徵跟其他產業不一樣。體育的經濟價值需要通過產業融合,微觀層面意味着需要大的體育商業綜合體,才能讓融合能夠真正落地。而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往往投資體量大,回收週期也比較長,並且會涉及到人才、土地、用地、配套設施等等問題。
“在這方面,體旅融合的商業模式本身還需要繼續探索。”王裕雄說。
體育爲一座城市創造的經濟價值及帶來活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 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體育消費市場潛力不可小覷。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體育消費總量上仍處於領先地位,2017年和2018年體育消費市場總量分別增長49%、23%。而新一線城市中的成都、杭州、重慶等地,體育消費總量的增長速度表現非常亮眼。其中,成都在足球、籃球、羽毛球、健身、棋牌領域的消費總量位居新一線城市首位。
不僅是新一線城市,東北城市也靠體育旅遊成爲中國冬季的“網紅之城”。《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0》指出,2018至2019年冰雪季中國冰雪旅遊人數已達到2.24億人次,冰雪旅遊收入約爲3860億元。
今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公佈了40個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近年以來,已有不少城市摩拳擦掌,扎堆於體育產業賽道建設。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王裕雄認爲,政府最首要的角色就是提供充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包括全民健身、戶外運動設施,以及全民健身活動和賽事的供給,從而直接釋放城市居民的體育消費潛力。政府也要當好守夜人的角色,來維護市場秩序的正常運營。另外,對於一些屬於高危的體育消費項目,政府則亟需加強安全監管。
“新基建”時代的體育之變
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技術爲傳統產業賦能的同時,也在不斷重塑體育產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統計,2019年中國數字體育月活躍用戶超過1.2億人,其中通過數字媒介觀看籃球賽事的月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足球用戶超過2000萬;健身領域中,數字健身用戶達到2000多萬。
疫情期間,線上健身受到極高關注,甚至誕生了一場在家做運動的“宅”潮流。在線健身,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被隔離在家,無法前往健身房進行鍛鍊的需求,但由於網絡傳輸產生延遲、互動體驗不佳的問題,也讓人詬病。不過,一旦5G、AI、VR等新技術介入,線上健身參與感、互動感不強的痛點將得到改善。甚至未來,家庭健身很可能增長爲健身主戰場。
從線上健身、體育直播到線下場館,技術賦能無處不在。“依託互聯網+,加強體育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鼓勵和支持開展線上博物館建設,探索體育博物館搭建V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沉浸式體驗。”會上,塗曉東描繪了一幅科技與體育融合創新的新景象。
王裕雄認爲,體育“新基建”一頭連着消費、一頭連着供給,是體育升級非常好的抓手。一方面,新技術能更有效地促進體育消費潛力釋放。另一方面,技術賦能也能帶動體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如在需求端,新基建誕生了新需求和新標準,體育基礎設施和這類基礎設施產品的製造者,也需要一併去進行升級改造。”
今年9月,《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羣衆體育的意見》印發出臺,提出爭取到2025年,有效解決制約健身設施規劃建設的瓶頸問題,“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個體育公園,要求推進“互聯網+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
10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亦指出,在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方面,要把握好五個重點,其中一條就是要引導各地對健身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在健身設施中注重嵌入5G網絡設施和配套設施,打造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智慧健身步道。
記者注意到,如今已有不少城市將體育納入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範疇之內。例如在浙江紹興,已啓動編制《紹興市智慧體育發展規劃》,實地走訪覈查了12384個體育場地,共篩選出10848個體育場地上線全省“浙裡辦”APP的全民健身電子地圖,並完成10484個場地的定位、照片等信息錄入。
“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裝備、物聯網的加速應用,智慧體育爲城市體育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化。”紹興市體育局局長吳海明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