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窮一族 連16年入不敷出逾1.7萬元

家庭收支調查最高、最低組平均儲蓄概況

主計總處上週公佈最新11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若將戶數分5組,最高20%所得組家庭每戶可支配金額,是最低20%的6.15倍,若探究平均每戶儲蓄金額更發現,最低20%家庭不僅是五組中唯一儲蓄金額呈負數、爲負1萬7334元,且入不敷出的時間竟長達16年,即自2007年後儲蓄金額就長期呈現負數。

相對於最高20%家庭,自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金融市場大漲後,平均每戶儲蓄金額發生了明顯變化,2019年最高所得組平均每戶儲蓄金額爲74萬4604元,隔年就跳升至逾83萬元,去年再攀升逼近87萬元,若以可支配所得224.4萬元換算,儲蓄率達38.74%,相對於最低所得長期入不敷出,堪稱是「一個臺灣、兩個平行世界」。主計總處官員補充表示,若沒有社會福利、照顧弱勢補助等制度,貧富差距將會擴大至7.5倍。

另金管會銀行局揭露,截至今年7月底止,9家銀行審覈通過億級以上高資產客戶數速快攀升,合計5867人,年增97.81%,高資產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更達7568億元,年增近1倍。且因全球主要央行升息,高資產客戶資產配置組合以存款爲最大宗,佔比達53%。

主計總處解釋,可支配所得減去消費支出,就是等於儲蓄;中央大學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最低20%家庭儲蓄金額呈負數,意味收入不足以支應平日消費,進而產生家庭負債,社會底層的家庭,很高比例是老、殘、病,當工作能力有問題、收入頓失,急需政府社福救助。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最低20%家庭每戶可支配36.5萬元、年增近1.8%;吳大任表示,去年俄烏戰爭帶動原物料大漲,全年通膨高達2.95%,可支配所得成長跟不上通膨速度,想維持基本生活顯得特別辛苦,美國暴力式升息,若有債務、利息負擔也跟着升息加重,生活是雪上加霜。

富人以自身條件創造更多財富,吳大任認爲,這無可厚非,且能帶動內需消費與經濟成長,不過,政府應該加強稅賦上的稽覈,讓富人多盡繳稅義務、增加政府稅收,進而照顧經濟弱勢族羣;而央行的利率政策,也不該單獨考量不動產產業,擔心房價太高,卻讓基層民衆生活更辛苦,利率工具將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