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小冰公司CEO李笛:我們見識過AI的繁華,也看破了繁華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申謹睿

小冰公司CEO李笛 小冰供圖

去年2月,小冰公司CEO李笛因公開發表給行業“降溫”的言論,受到投資人的電話質問,也因此被貼上“看衰大模型”的標籤。

李笛有些無奈,解釋自己並非“咬牙切齒地詛咒行業”,只想善意提醒——技術在變革,但人工智能的商業模式確實還停留在30年前。

小冰公司的前身爲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小冰團隊,是微軟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獨立產品研發團隊,也是對話式AI的先驅。2020年7月13日,微軟宣佈將小冰分拆,小冰團隊成爲中國本土創業公司,李笛擔任公司CEO。

在衆多人工智能企業的一號位中,李笛屬於叛逆的那一類。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他強調自我主張,不過分渴求他人的欣賞。

在他看來,以囊括了多少來自世界名校的AI工程師、吸納了多少互聯網大廠的產品經理、在海外市場是否具備足夠先發優勢等都不能被當作衡量人工智能公司實力的科學標準,“制定一些標準太容易了,但這個世界上本沒有那麼多標準”。

李笛用理性批判視角觀察行業,在商業化探索上則相信經驗。

小冰曾憑藉打造的AI助理幫助羅森便利店大幅提升了交易轉化率,使得李笛更加確信人工智能的付費邏輯應當與其創造的收益掛鉤,而非按照API調用的Token數量來計算;研發智能機器人Pepper和個人智能助理Cortana的經歷,又讓李笛意識到了人類與人工智能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從而確立了公司的主營業務和產品的差異化。

過去幾年,小冰低調了許多。產品迭代在放緩,沒有同其他AI企業一般瘋狂打榜、卷參數。李笛直言,我們曾經不冷靜,導致早年踩了坑。“國內從來不缺乏追隨者,太過高調反而會引發細分領域的內卷,間接導致小冰計劃中的商業動作變形。”

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額度已連續兩年下降,面對低調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李笛稱,自己不怎麼關注一級市場,但和賽道內所有玩家一樣,也會擔心資金問題。他表示,這是一個非常熱情的時代,曝光會爲公司帶來熱錢,而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李笛坦陳,“大家都在講人工智能行業很牛,可企業至今無法實現很牛的收益,反而在一窩蜂地降價”。

步入人工智能賽道11年,李笛見證了行業的迅速變遷。他感慨,我們見識過繁華,也被追隨者共享過繁華,當行至水深處,發現行業的焦點已經更迭多次。旁觀了數字人到元宇宙再到大語言模型的爆火與理性迴歸,李笛稱,未來小冰的業務重心依舊是打造數字人。

人工智能像是一個內卷的賭注遊戲,每一輪都有無數玩家出局。“行業瞬息萬變,結束了就是結束了”,李笛不想參與內卷,並篤定地向時代週報記者稱:“小冰始終留在自己的牌桌上。”

“造神”和“造工具”,是AI的兩個極端

時代週報:小冰的主要業務包括小冰框架、AI內容生成、數字員工和汽車IoT,你更傾向於將小冰定義爲一個效率工具公司,還是一個娛樂產品公司?

李笛:我從來都不認爲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人類不是理性的生物,我們通常願意把真正的高附加值賦予可以建立情感交流的有情生物,而非有用的工具。

但話說回來,遊戲和娛樂產品的基本特點是以交互爲表象的。小冰是做聊天機器人起家的,我們在2020年明確,交互不再算作公司重點研究的方向,因爲用戶越來越懶得聊天了。所以不難發現,用戶通過與聊天機器人對話所獲取的娛樂性刺激,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時代週報:情感陪伴是小冰產品特色的主線,什麼契機讓你決心打造情感陪伴類AI?

李笛:在與軟銀合作研發智能機器人Pepper時,我發現功能很強大的AI產品,遠不如寵物狗、洋娃娃在人類心中的分量。在研發個人智能助理Cortana的時候,我們給這一產品定位是“最棒的AI助理”。在進行多方面調查後,我們得出了結論,人類眼中,最棒的助理不是性能最強的工具,而是能夠調節與僱主間關係的產品形態,它具備思考力與思想。

這類產品有三個驅動——私域、C2C和內容。我們認爲,內容大於交互,甚至一定程度上大於服務,且內容更容易產生定價錨點,形成環繞用戶的一個個私域社交網絡。構建C2C平臺,是希望一部分用戶通過AI向另外一部分用戶提供內容和服務,去避開可能出現的免費和補貼打法。

時代週報:這好像與小冰早前的思路不太一樣。

李笛:我們最初堅持“AI即平臺”。也就用戶直接通過與AI的交流去解決需求,這時候,AI是平臺還是服務,本身邊界比較模糊。隨後我們發現,當Agent成爲AI的核心載體後,用戶需求非常難以解決。原因在於我們手機上的外賣、打車、娛樂等APP,相互間數據是不流通的,Agent如果不能獲取完整的用戶數據,便不能精準地解決用戶需求。

時代週報:你剛提到理想的情感陪伴類AI要具備思考力,但你也發表過“說AI有獨立意識的人不是傻就是壞”的觀點。

李笛:我們不需要機器人客觀上真正具備思考力,只需要圍繞人類的需求,將機器人的動作設計成人類認爲它們通曉人性就可以。比如貓親吻人類,人類認爲這是親近的表現,但終究無法完全清晰貓的心理。

時代週報:王小川曾表示,現在的大模型是在造“人”,而遠不止一個工具。你認爲情感陪伴類AI應該怎樣定義自身的能力範圍?

李笛:今天絕大部分人工智能企業,更容易沿着事物的兩極去定義AI的能力範圍。一種是宣稱“造神”,稱AI如果足夠強大即可以統治人類;另一種宣稱“造工具”,無條件聽從人類指揮,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以上兩種的內在邏輯都將AI進行了物化。

小冰強調的是打造具備人類情感特點的機器人。人類對朋友需求面很廣泛,不一定要求朋友必須滿足智商爆表、絕對服從等條件。所以定義情感陪伴類AI的能力範圍,介於神和工具之間的位置是比較合適的。

時代週報:相比於To B業務,你好像更看重To C,是因爲C端的場景更有利於“情感陪伴”延伸嗎?

李笛:對,我認爲AI能夠讓人產生跟他們去建立友情的傾向。一位A公司的銷售跳槽去B公司,他原本的客戶可能會因爲情感信任跟隨他成爲B公司的消費者。這是小冰產品想要突破的方向。實際上,如今B端和C端很難真正做出區分,大部分的To B場景也會表現出To C的特色。

收取API調用費是上個時代的模式

時代週報:有人說小冰越來越低調,你的言論也趨於保守。

李笛:我們曾經確實不冷靜。創業早期,我們希望一直站在輿論中心。但由於國內從來不缺乏追隨者,我們很擔心陷入不良的同質化競爭中,所以選擇了低調。

身處行業十餘年,我們見證了各行各業的人涌入AI,見證了數字人、元宇宙和大語言模型的潮起潮落後,更加認爲應該客觀地去看待行業。我們發現,倒下的企業面臨着一個共性的問題,即商業模式不成立。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我們無法預見AI的高速增長。

時代週報:有沒有擔心過不打榜、不卷參數會讓你失去一些機會?比如一級市場的關注。

李笛:我始終認爲卷超大規模的大語言模型是沒有意義的。因爲GPT5的“紅燈”亮了,行業都停了下來。同時,各大榜單的產品能力差距並不大。AI帶來的吸引眼球的事情正在越來越快地結束。

事實上,我們也擔心在融到資金後,被裹挾着打榜卷參數。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我希望我們交出“賺到了錢”的答卷,真正找到一個大衆願意爲之付費的產品。

時代週報:相比於AI技術的迭代,你好像更看重商業模式的推進。

李笛:當下AI的商業模式大都依託於廉價的流量收取廣告費,但如今流量紅利已經見底。電商可以憑藉AI實現新的增長,如今也卷得厲害。如果行業的商業模式變得足夠明朗,哪怕技術是上一代的,哪怕存在很多競爭對手,企業依然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因爲AI覆蓋的市場實在太大了。

時代週報:小冰的營收主要來源於“造人”,去年的營收規模是怎樣的?

李笛:國內所有To C的AI產品裡,小冰可能是營收最多的。

堅持按照AI創造的價值計算分成,我們是業內第一家這樣做的企業。收取API調用費和按實際產生的價值收費的分歧,和當時大衆爭論電子郵件的商業模式有些相似。彼時大家也疑惑,電子郵件該像傳統郵箱服務一樣收錢,還是要充分發揮它高併發、極其廉價和快速的優點,選擇不收錢。如今已經過去了30年,業內應該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

時代週報:目前小冰的市場人員佔公司員工比重是多少?

李笛:小冰一直是一個相對純粹的研發一體化組織。行業內還有兩類優勢企業。一是擅長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渠道是他們的優勢;二是依託傳統研究院體系的企業,學術研究是他們的優勢。小冰是偏向技術應用類的企業。

生態是自發形成的,不是投資“策劃”出來的

時代週報:小冰脫胎於微軟。微軟後來持續大額投資了Open AI,微軟的一些高管,出走創辦了零一萬物、階躍星辰等大模型公司。外界拿小冰和微軟系AI公司作比較,你怎麼看待師出同門的競爭?

李笛:我們不是特別在意與微軟系的競爭。小冰出自微軟,至今與微軟保持着合作關係。這層身份使得小冰始終與全球人工智能最先進的部分保持同步。

但微軟體量巨大,並且擁有自己的主營業務。大體量公司的新興業務與主營業務間往往會磨合不暢。所以鼓勵新業務創新最好的方法是讓它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實體裡運行。

時代週報:追求獨立,是不是也意味着小冰不會與微軟系公司合作打造生態?

李笛:我認爲生態是自發形成的,而不是通過投資等形式策劃出來的。

首先,世界本質趨向割裂,最終形成若干孤島。即便通過投資的方式打造生態,這些孤島間也難以通過技術實現數據流通。其次,很多人希望藉助生態的力量捆綁上下游限制競爭,但當競爭被阻礙,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生態的打造者。在這一過程中,生態的打造者會失去議價能力,失去從自由競爭市場中獲取最物美價廉產品的供應能力。

微軟本身有很多優勢,這決定了它很多商業模式的開展都會先從優勢面展開。就像很多雲廠商希望將AI變成雲的一部分,以加固雲業務的競爭壁壘,增加雲業務的收入。這很合理,但如果站在AI本身的角度考慮,一個相對獨立、獨特的商業模式無疑更能激發AI的商業價值,遺憾的是人工智能在商業模式上的儲備還很匱乏。

時代週報:入局情感陪伴類的玩家不乏大模型廠商,也有做端側的硬件廠商,小冰的競爭策略是怎樣的?

李笛:太在意競爭,反而難以打開新的思路。我們更傾向於解決自身過去存在的問題。

另外,行業當下最大的問題依舊是所有公司都在面臨的商業化難題,大衆對AI產品的付費意願甚至不如小朋友在遊戲中購買皮膚的付費意願強。當商業模式的問題解決了,大家在市場中呈現出此消彼長的份額變動,這時候我們才應該談競爭。

目前行業內更多的是“僞競爭”。大家通過打造不同的概念,如“xx系”、“本土版xx”來競爭一級市場的資金。資金當然很重要,但目前的競爭還不是商業競爭的本質。

時代週報:很多企業希望先通過免費或部分功能免費吸引用戶,再慢慢培養他們的心智,小冰爲什麼沒有免費開放自己的產品?

李笛:我認爲在培養用戶心智上,不能將多種手段糅合在一起。企業給用戶提供了充分的免費體驗,反而會幫助用戶養成免費使用的習慣。

這與用戶的付費觀念有關,也與行業此前過度吹噓AI的能力有關。當用戶對AI的預期被拉昇到一定程度,普通的產品更加難以撬動用戶的付費。

時代週報:在產品定價策略上,你如何考慮?

李笛:我們希望定價與它的價值關聯,而非與成本關聯。當用戶開始通過其消耗的算力來計算AI公司的成本,那麼說明用戶是不認可AI公司提供的附加值的。同時用戶在計算成本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AI公司前期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所以我認爲跟價值掛鉤是一個良性的衡量方法。

時代週報:業內的價格戰是否會影響到小冰的商業化推進?

李笛:成功者的路徑依賴往往很強。互聯網企業入局AI,肌肉記憶促使它們通過價格戰快速擴大規模。但打價格戰,永遠都是一時的。小冰唯一的辦法就是撐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