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企業“迴流”背後:內外求索產業繁榮之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廣州報道
2023年,年屆古稀的建華控股集團創始人許景新再次做出了創業路上的一個重要決定——將30多年來打造的“管樁帝國”總部搬回廣東中山。時隔一年後,今年12月5日,建華控股總部迴歸揭牌儀式在小欖鎮舉行,標誌着建華控股集團旗下的三家公司正式遷回中山市小欖鎮。
10年前,建華控股從中山北上長江,落子鎮江,一躍成爲如今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曾幾何時,由於土地的限制和創新資源不足,出走的抉擇不止擺在建華控股的面前,諸如歐普照明、極星科技都選擇將總部遷離。
然而,曾經離開的企業正選擇回到中山。
建華供應鏈投資在中山小欖投資10億元,歐普照明重新建立華南總部,華帝廚電也因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園的落地留在中山增資擴產。
這背後不可否認的是中山下大決心發力“工改”(即: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以及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的原因。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山“工改”項目新招引993家企業,另外有738家本土企業增資擴產,預計推動新增投資總額近1700億元。從區位看,深中通道的開通也打破了珠江東西兩岸被割裂的交通格局,深中一體化被提上議程,中山提出對標深圳的營商環境,深圳的科創資源、金融服務也在日益涌入中山。
而從更深層次來看,作爲爲數不多“直筒子市”的中山,通過擴權強鎮改革,鎮域經濟迸發新的活力,包括打破僵化的行政區域劃分,組建跨鎮街經濟區;改變過於以地生財的短視的發展方式,堅定地發展製造業,史無前例地尊重企業家。
然而,過去十多年中山經濟的增長滑落不是一蹴而就,如今產業轉型的投入也不會立竿見影。在大企業迴歸之後的下一步,中山仍需要更多強大的產業動力源,比如傳統產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的投入走向價值鏈的提升;接受更多來自深圳的輻射,填補高端服務的短板。
當2023年中山提出新“十大艦隊”的產業發展戰略時,最直觀的疑問是:誰是艦隊的龍頭?
在今年公佈的《2024年廣東製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上,中山有包括大洋電機、好來化工等16家企業上榜,比去年增加1家。但相比之下,佛山有102家企業入選,數量最多,其次爲深圳93家、江門64家、廣州58家、東莞52家、珠海42家。而在世界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等榜單上,中山企業更是寥寥可數。
中山需要大企業。在外,中山製造的名聲雖然如數家珍;在內,中山製造業產業受困於轉型,沒有龍頭企業的帶領始終難以突破製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
許景新表示,這次管理總部及三個控股公司迴歸中山小欖,希望爲“欖商迴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今年以來,建華供應鏈集團營收已超過110億元。此次迴歸的建華控股有限公司、湯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湯嘉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是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貢獻了集團總體營收的80%以上。
迴歸的中山大企業有望帶來更大的輻射效應。去年,搬遷到上海的歐普照明也在中山重新設立華南總部,負責廣東、廣西、海南等多個區域市場,並且打造研發中心、結算中心、生產基地、出口基地、電子商務基地、智能化模具中心等,增資擴產後總投資額達30億元。
工業用地的支持是這些企業迴歸的最大保障。1996年,歐普照明的前身草創於中山古鎮的小作坊,隨後擴充發展成中山工業園,其佔地也不過60畝,面積僅爲吳江工業園423.44畝的14%。
如今,歐普照明在中山市民衆鎮建設華南園區佔地面積435畝,粗略估計投產後產值將達到45億元。歐普照明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園區將被打造成大灣區智能製造新高地,是集數字化、智能化、綠色低碳爲一體的5G智慧園區,建成後將實現全流程的智能化,成爲智能製造的行業標杆。
而與往日相比,中山如今享有的區位條件已不可同日而語。今年6月,深中通道開通打破了深圳向西輻射的交通瓶頸,也直接改變了中山的商貿、產業地位。
中山市市場監管局曾公佈一組數據,2022年,從中山遷出的製造業企業爲90戶。除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外遷東南亞外,更多的企業是希冀做大做強而出走。在中山外遷企業中,廣深莞佛等一線、新一線城市成爲企業的下一站。
一座大橋讓深中同城化成爲可能,也讓更多企業選擇留下。今年,深圳與中山兩地共同成立低空經濟產業聯盟,協同發展低空經濟,中山藉此也有了搏擊新興產業的底氣。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謝陵表示,產業聯盟將組織深圳、中山兩地會員單位對接開展項目合作,對接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加強技術產業交流研討,探索科研產業協同合作,幫助企業瞭解國內外低空經濟產業政策動態,協助企業開展政策研究,也爲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建議。
中山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已啓動中山市低空航線及起降點規劃研究,並同步謀劃載人飛行航線,爭取年內推動一批起降點建設,推動低空飛行在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中落地。
如今的中山,一鼓作氣。去年,中山全市GDP超越湛江,重返全省第九位。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全市GDP同比增長4.1%,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
無論是發力“工改”,還是投資交通基建重塑區位條件,中山在推牆破土的酣暢淋漓後,也要面對“增量改革”的硬骨頭。
新的產業優勢如何建立?新的機遇從何而來?
談及中山的經濟,離不開其標誌性的鎮域經濟。過去,鎮域經濟的成功在於自下而上的活力,如今以跨鎮街、跨市域等新方式迸發活力。
2021年,中山進行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從點的突破到面的拓展,中山由此也開啓擴權強鎮改革。改革的結果是中山從鎮域走向跨鎮街經濟區,以專業鎮組團打破過去鎮街各自爲政的局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持平表示,跳出專業鎮看專業鎮,跨鎮街經濟片區的打造,提升了市級的統籌力,增加了資源的調配能力,更加有利於鎮域經濟的融合發展。
比如,火炬開發區橫跨中山港街道、民衆街道,與中山港街道“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實行一體化運作,統籌民衆街道的經濟發展、工程建設和教育體育等事權,建設“智谷”“光谷”“藥谷”三個重點特色園區。
強鎮的改革疊加省級政策的扶持。今年2月,廣東批覆成立廣東板芙經濟開發區,中山再添省級經濟開發區。位於經濟區內的中山智能家電產業園(大岑片區)一階段成功招引億元項目16個,總投資30億元,年總產值從11.9億元提高到60.6億元,稅收較改造前增長6倍。
板芙鎮經濟發展和科技統計局局長餘鶯介紹,該鎮的傳統產業主要是“三具一服”,即傢俱、皮具、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亟需轉型升級。2023年,板芙鎮發動11家鎮重點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全年完成目標任務110%,累計67家鎮重點企業開展規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其中,萊博頓被認定爲2023年中山市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皮阿諾成爲2023年中山市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培育工廠,益達成爲2023年中山市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培育車間。
今年6月深中通道開通後,中山的轉型也向外求索,從鎮域融合走向灣區協同。
5月中旬,《關於深入推進深圳-中山規劃一體化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5年)》(簡稱《行動方案》)首次披露,《行動方案》涵蓋空間、交通、產業、城市風貌等多個領域。中山市自然資源局總規劃師吳青苗表示,兩地在產業合作上有一個探索的過程,隨着目前市場端傳遞出來的信息,兩地基本上達成了合作共識,就是互補和借力,最終形成“雙贏”的局面。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鄒兵認爲,深中通道開通後5~10年,將是兩市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兩地工作部署,力爭到2025年,珠江口東西兩岸規劃一體化取得初步成效,跨市域發展規劃協調機制進一步深化,深中規劃信息互通共享水平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