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樂的美麗與哀愁
▲(文接B2版)
電
開幕式後,緊接着上場的便是峰會的核心活動「團長論壇」,總題是「改革春風下的2011」,這是指去年文藝體制推行改革下的樂團發展狀況,翌日下午續有兩次。每次獲邀發言的「團長」都有3、4位,有些有備而來,有些則是「出口成章」。首場由「國交」團長關峽主持,3個樂團、3種狀態。天津交響樂團的蕭嘉熹首先發言,至今採用的仍是老體制,就是國家幹部沒有合同的聘用方式,樂團最獨特的是安排有不少室內樂演出。已連續4年有30至40場室內樂音樂會,9成樂手參加不同組合的室內樂。「天津」能扭轉大陸樂團不重視室樂的風氣,如能堅持下去,加上一位好指揮,水平提升指日可待。
中國廣播藝術團電影交響樂團則是另一種景況,團長吳正明透露,樂團每年演出場數最多時達到120場,樂團開始承受不了,去年壓縮至100場。節目以演奏電影音樂爲主,佔了80%左右,平場上座率有8、9成,票房收入不錯,去年總收入有提高。
關峽對此作出迴應,特別指出中國的樂團一直存在着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爲演出越多越好,一星期內演出3、4場都有。關峽透露,「國交」已連續7年保持每年演出在70場左右,那已很高了。這種在演出「量」的追求上持續增長的現象,反映大陸對樂團演出存在着「求過於供」的市場需求,市場的蓬勃本是好事,問題只在於向商演市場傾斜,樂團的水平便難以提升了。
最後發言的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柴林透露,現時則有88人,有漢、滿、蒙、回、藏等不同民族。樂團自90年代開始走入校園,每年爲大中學校舉辦近百場音樂會。樂團奉行演出市場多樣化,要另闢途徑,新的做法是開辦公安廳警察音樂會,還與警察合唱團合作,在世界警察大會上演出貝多芬「第九」。樂團並委約作曲家創作以內蒙古爲題材的交響曲,也爲前輩作曲家如莫爾吉胡、辛滬光等舉辦作品專場音樂會。
轉
翌日下午第一場團長論壇,四個較被忽略的樂團的團長出場,包括擔任主持的江蘇交響樂團的呂軍,發言的有青島交響樂團的連新國、蘭州交響樂團的方建華,和黑龍江交響樂團的石砥。連新國談到樂團以贊助商業機構的名字來冠名的問題,和如何去保持樂團的活力。方建華則談到舉辦西北地區首個新年音樂會,和樂團資金籌措的問題。石砥表示哈爾濱要發展交響樂,存在很多有利條件,他說:「哈爾濱很早便接觸歐洲藝術,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稱號,有很深的歐洲文化底蘊,但樂團卻欠缺辦公經費、大家拿政府工資,樂團前進不成,現在樂團馬上要轉爲企業,樂團的老同志解決了後顧之憂,但在改制後才入團的新人,便不知道將來會怎樣。」
但呂軍則表示,江蘇交響樂團於2004年轉爲演藝集團,不同於一般企業,樂團有文化責任、社會責任,要爲國家文化做事。
這個歷時40分鐘的第2個團長論壇,對樂團改制問題,亦只是點到即止。到第3個「團長論壇」,雲南的聶耳交響樂團的李平昌,對樂團改革則有更深的體會,他在發言中表示,聶耳交響樂團是去年自昆明交響樂團,和原雲南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合併易名而來,樂團經歷過兩輪改革,受改革影響最深的團,原是歌舞劇團內的樂隊,1987年管理體制改革獨立成爲昆明交響樂團。改革過程有30人退休,採用公開公平的拉幕考試招聘新人補足。雲南沒有音樂學院、沒有音樂系,加上人才外流,補充團員不易。前年11月樂團爭取得成爲市政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採用兩條腿走路,引入競爭機制,按市場規律來辦事,在欠缺指揮下,樂團便面向全國交響樂團的指揮招手,請大家來客串指揮,其中以中央團的指揮較多,但待遇很少,只能以情留人,這麼多年來合作過的客串指揮人次近百,呂嘉、李心草都來過,所以有人稱是「指揮家的搖籃」。昆明至今並無正式的音樂廳,全是劇場,雖然就此已呼籲了十多年,至今未有結果。
湖南省歌舞劇院的蕭鳴,則自言既是院長,亦是指揮。他表示劇院的樂團以音樂季來運作已堅持了8年,樂團去過澳洲、新加坡、澳門、香港、臺灣演出,那是爭取得很多人支持才能成爲事實。樂團現時的情況是公辦民營。
(文轉B4版)▲